■鄉(xiāng)村振興看蘭州 紅古區(qū):納米技術助農業(yè)豐產增收
農業(yè)專家現場講解
盛夏時節(jié),正值夏菜豐收的關鍵期,甘肅省科學院專家團隊前往紅古區(qū),一同見證納米技術在農業(yè)上的創(chuàng)新應用成果。
農民用上了新型微肥
“這種肥料真的不錯!”紅古區(qū)忠華農產品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王克權作為納米鐵肥的受益人,向專家團隊講述著這一年獲得的收益,也不免想起去年年底那段糾結時光。
王克權是有20多年鮮食玉米種植經驗的老行家,但看到省科學院提供的納米鐵肥產品時,卻有些舉棋不定,試用了新肥來年收成不好怎么給農戶交代?
最后,王克權咬咬牙,在今年春播之際拿出納米鐵肥,分別在玉米、大白菜、娃娃菜、紅筍上進行試驗。時隔半年,看著地里的作物長勢喜人,王克權第一時間將省科學院專家請到田間地頭觀摩,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據悉,2017年省科學院提出“納米高效農業(yè)”新理念,將自主生產的高質量核殼結構單質金屬納米粉體材料,特別是單質鐵納米材料,應用到多地區(qū)多品種的農作物上,在全國近6年的試驗中,納米鐵肥取得了增產提質的顯著效果。
“按照專家的指導,1畝地只用1克納米鐵肥,先后分3次使用。”王克權向專家團隊匯報,在播種的前一天,每畝地先取0.5克納米鐵肥進行拌種,再將剩余的0.5克納米鐵肥分兩次噴施于葉面。
“拌種+葉噴”的使用方法是省科學院在全國各地試驗示范中針對納米鐵肥農作物總結出來的最佳處理工藝。
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在試驗中發(fā)現,對照相同樣本的農作物,經過納米鐵肥工藝處理的作物根須長而多,葉面生長闊厚,葉綠素含量高,農作物的抗逆性提升,全生物量增加。同時,納米肥不僅能促進農作物對土壤中有益元素吸收,還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將更多太陽能轉化為糧食能量和淀粉,實現了增產提質的綜合作用。
“莊稼從不騙人!”王克權為了讓觀摩團隊更加直觀感受到納米鐵肥的效果,他從地里隨機取來10顆納米白菜與傳統(tǒng)白菜稱重比較。
“32.1公斤和25.6公斤!”秤上顯示的數字更有說服力。隨后,王克權又匯報了今年菜地里的實收喜報:紅筍每畝增產1080公斤,大白菜每畝增產1340公斤,娃娃菜每畝增產2100公斤。
“沒想到1克納米鐵肥能帶來這樣的產量,納米肥技術給我們農民帶來了希望!”王克權笑逐顏開,不到百元的成本,可以產生幾百元到上千元的經濟效益。
近6年來,納米高效農業(yè)團隊在全國28個省區(qū)市60余種農作物上完成了3.5萬畝的示范應用,形成了基本完備的納米高效農業(yè)技術系列處理流程和規(guī)范,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推廣效果。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滕效宏 特約記者 王煜宇 文堯 文/圖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