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永遠在路上
馬艷玲
李沛珂(左)
陳夢圓(左一)
呂力龍
心中有愛,眼里有光;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嚴謹求實,精益求精;堅守理想,不忘初心……在11月8日第24個中國記者節(jié)即將來臨,我們將鏡頭對準蘭州日報社一線記者,帶你傾聽他們的心聲。
快訊、特寫、聚焦、追蹤……樹立典型,弘揚正氣……他們第一時間奔赴一線,他們第一時間報道新聞……這里只是部分記者的剪影,更多的身影在一線、在現(xiàn)場、在新聞發(fā)生的路上。
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新征程中,他們將繼續(xù)腳踏實地,在時代變遷中勇毅前行,講好蘭州故事,踐行新聞人的初心與使命。
馬艷玲:筆下每個字都將成為歷史的見證
工作七年來,馬艷玲一直奮戰(zhàn)在新聞采訪第一線,用手中的筆,記錄蘭州的美麗嬗變,記錄時代的前進步伐。她說:“當我們把最感人的事跡寫出來刊登在報紙上,再辛苦的‘忙碌’也是幸福的?!?/p>
回顧這些年的新聞工作經歷,馬艷玲說,工作中,她得到前輩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他們扎根一線,寫出了許多沾露珠、有泥土的新聞作品,這也激勵著她務必保持初心,勇猛精進。同時,在前輩老師們言傳身教的傳幫帶中,她感受到了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這使她對工作更加充滿了敬畏?!拔揖次饭P下的每個字,因為刊印后,它將成為歷史的見證。我希望做好自己,無愧于新聞記者這一職業(yè),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瘪R艷玲說道。
馬艷玲表示,以后她將不忘初心,立足本職工作,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充分利用和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圍繞全市中心工作,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宣傳好、解讀好,把各行各業(yè)成功的經驗和取得的成績宣傳好,為新時代美麗蘭州貢獻一份力量。
李沛珂:用小切口展現(xiàn)平凡人的大愛
“我做過時政記者,評論記者。目前,在觀瀾新聞負責制作融媒體的可視化產品,包括視頻、圖片節(jié)目等。《家·年》系列短視頻,是我們在過年期間策劃并拍攝的,那是我第一次參加系列視頻的拍攝,面對新要求帶來的挑戰(zhàn),面對新技能帶來的壓力,對于我個人而言,學習新技能、感受新變化,可能比制作視頻本身更難,不過成長的也很迅速?!崩钆骁嬲f道。
從一名紙媒記者成長為主要從事短視頻拍攝、創(chuàng)作的全媒體記者,現(xiàn)如今,李沛珂已經全面掌握了多項采寫制作的技能,她告訴記者,《家·年》系列短視頻能獲得好評,是集體價值的體現(xiàn),她非常感謝自己團隊的每個成員。當時拍攝的社區(qū)樓院長、年畫傳承人、托幼老師、軌道站長、外賣小哥、供電服務生產指揮員都是我們身邊最平凡的人。用小切口展現(xiàn)平凡人的大愛,并用鏡頭繪制出了屬于每一個人的精彩,只為將新年里的感動和美好都展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她認為,記者也是創(chuàng)作者,可以文藝也能嚴肅,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在原創(chuàng)短片中,展現(xiàn)這個城市中最真實的你我。
陳夢圓:以新聞人的視角記錄城市發(fā)展印跡
95后的青年記者陳夢圓參與的《新高度》專欄獲得好評,談到參與這項采訪的故事時,陳夢圓感慨滿滿。她說,這檔專欄欄目是她進入報社后接觸的第一個重大主題采訪任務,兩年多來,《新高度》專欄日趨成熟,我也隨之成長。在領導的支持下和同事小伙伴的合作下,先后走進省內多家高新技術企業(yè),完成《新高度》專欄稿件20余篇,涉及蘭州重離子治療癌癥技術、中醫(yī)藥創(chuàng)新發(fā)展、文創(chuàng)產業(yè)發(fā)展等主題,以新聞人的視角探析、記錄蘭州高新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發(fā)展的故事,她覺得很自豪。
陳夢圓說,作為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的一員,自己也越來越會利用新技術、新表達來記錄這座城市的發(fā)展印跡,始終積極參與到部門的采訪任務中,認真完成各類稿件1000余篇,拍攝視頻作品200余個。
在一次次的采訪和分享中,她說她真實地感受到了“新聞理想不死”的星星之火。在未來,她也將繼續(xù)堅守自己的理想初心,不當只會陳述事實的機器,而是沉下身子靜下心,完成更優(yōu)質的新聞作品。
呂力龍:多維度報道讓新聞更有意義
作為一名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他最難忘的是新聞稿件《祭奠緬懷英烈 弘揚英雄精神——為烈士尋親》的創(chuàng)作歷程。
2022年4月,呂力龍等幾位記者了解到多名甘肅籍烈士長眠于異地陵園,無親屬認領,于是啟動了“為甘肅籍英烈尋親”公益活動,征集線索,尋訪烈士親屬,記錄尋親歷程,持續(xù)推出了多篇報道。幫助40余位烈士英魂與家人“團聚”。蘭州新聞網將這些報道集納成《祭奠緬懷英烈 弘揚英雄精神》專題,設置了“永垂不朽,銘記英魂”“山河無恙、英雄歸根”“為烈士尋親的背后”“尋親歷程,視頻故事”等欄目,以文、圖、視頻多維度報道的形式,讓廣大網友關注與參與進來,提供更多線索,為烈士“尋親”,讓烈士英魂“回家”,共同挖掘烈士故事,傳承英烈精神。
呂力龍說:“希望通過我們所做的這些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英烈的事跡和精神,也了解我們做這件事的意義。讓逝者得以告慰、生者得到撫慰,讓英烈精神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p>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顏 娜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