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關注 對高價填報志愿的三連問
今年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試點的8省市迎來“首考”,志愿填報采用全新模式,具體分為“院校專業(yè)組”和“專業(yè)(類)+院校”兩種類型。由于往年志愿填報數據參考價值變低,一些焦慮與迷茫的考生和家長轉而投向服務機構尋求幫助。志愿填報服務機構大多宣稱,能通過整合院校信息和錄取規(guī)則,幫助家庭節(jié)省時間、化解焦慮。據《工人日報》報道,部分機構存在價格虛高、數據陳舊、夸大宣傳等現(xiàn)象。
高考志愿填報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每年填報志愿都讓人傷透腦筋,今年新高考“玩法”變了,像江蘇、福建可報40個志愿,湖南、湖北、廣東有45個,重慶、河北有96個,遼寧多達112個,選擇多了有時也是尷尬甚至“痛苦”。對一些志愿填報服務機構的話,有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特別是對高價填報志愿,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追問。
1 填報靠譜嗎?
志愿填報服務機構的優(yōu)勢在于,對于新高考政策、錄取規(guī)則、專業(yè)細分等了解較多,但這是相對的,也是比較宏觀的,與每個考生的情況未必能有效銜接。再拿服務機構津津樂道的高科技+大數據+專業(yè)化組合招牌來說,科技手段有多高級也很難說得清,如能掌握當年招生信息,精準填報,肯定很棒,可是這個數據誰能掌握?所謂專業(yè)化,不少指導老師是半路出家或新手,就像一些藥店里的“老中醫(yī)”,穿了一身白大褂就充當專業(yè)人士了。
2 能如所愿嗎?
志愿填報的重要性及其復雜性自不必言,但其重要和復雜,往往就體現(xiàn)在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填報志愿是個性化的事情,考生的考分不同,志向不同,沒有統(tǒng)一標準,也沒有一個共性系統(tǒng)可以解決所有個性問題。有的機構依賴往年的數據,把分數作為篩查學校和專業(yè)的唯一指標。且不說方式是否妥當,置志向和興趣于何地,單講如果這么簡單,那么考生和家長事先做點案底功夫,也能夠達到。多了解、多溝通、多思考,難道不比把命運交給別人更好?
3 收費合理嗎?
現(xiàn)在的志愿填報,儼然成了一個賺錢的風口行業(yè)。截至目前,全國有1500多家機構(企業(yè))的名稱或經營范圍標有“志愿填報”字眼,再加上若干打擦邊球的,乃至各種分支機構,市場真是熱鬧。而從收費上講,少則幾百,多則幾千,有的達到幾萬,讓人瞠目結舌。
有人認為,志愿填報服務“愿買愿賣”“愿打愿挨”,只要是市場選擇,沒有強買強賣,那就是合理的事情。市場是個好東西,但對過度市場化,要保持一定警惕。尤其是教育這樣的行業(yè),恐怕不能只有掙錢這一個評價標尺。而當一個行業(yè),只剩下錢時,真能讓人放心嗎?具體到志愿填報,誰能保證,家長錢花掉了,不是交的“智商稅”呢?
高考志愿填報的確是一個技術活,但志愿也是自愿,主要應該由自己完成。對于考生來說,高考填報志愿,是人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擁有重大事項選擇權。誰也不會徹底否認志愿填報機構的作用,這些機構能夠做到現(xiàn)行規(guī)模,肯定有其獨到之處,滿足或者制造了一定的市場需求。只是想提醒,從靠譜、如愿、合理這三個關鍵詞出發(fā),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
志愿填報不能只有工具理性,還要兼顧價值理性。就怕“花錢填報志愿”只有工具理性而沒有價值理性,更怕工具本身也是問題重重。
據《北京青年報》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