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聲音 “煤改氣”豈能“改沒氣”
隆冬臘月,河北多地居民卻無法正常使用天然氣?!盁o法做飯,無法供暖”“家里有小孩子,做飯都成問題”“白天只有三餐做飯供氣,晚上一停就是一夜”……近期,多位網民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反映遭遇天然氣限購、停氣等問題,河北多地官方對此作出回應。
從范圍來看,此次事件涉及邢臺市、邯鄲市、保定市等多個地區(qū),涉及面大、影響人數多。從時間來看,早在2022年12月18日,就有網民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投訴,大半個月的時間里,相同的投訴多次出現(xiàn)。從官方回應來看,河北多地共同指向了同一個目標——中燃公司被指在河北全省范圍內氣源合同量不足,供氣量與需求量間存在缺口。
資料顯示,中國燃氣是國內最大的跨區(qū)域綜合能源供應及服務企業(yè)之一,在全國運營超過1700家公司,擁有660多個具有燃氣特許經營權的管道燃氣項目,并在華北地區(qū)“煤改氣”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綜合網友投訴來看,自2022年供暖季以來,河北多地就頻繁出現(xiàn)天然氣限購、不定時停氣、燃氣質量下降等問題,主要供氣公司正是中燃公司。
“煤改氣”成了“改沒氣”,這到底是為什么?中燃公司表示,企業(yè)虧損嚴重,今年購氣資金更加緊張,從上游采購氣量減少。企業(yè)虧損、資金緊張、采購量減少,在這個邏輯鏈條中,停氣限購聽起來似乎很“合理”,但卻經不起推敲和追問——居民需求是穩(wěn)定的,合同關系是確定的,燃氣公司為什么沒有量力而行,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同樣面對這種質疑的,還有鶴崗一家供暖公司。1月4日,黑龍江鶴崗寶泉嶺一家供暖公司發(fā)布的“限熱停熱”緊急通知在社交平臺上引發(fā)關注。通知稱,從去年煤價就開始暴漲,該公司曾多次向鶴崗市、寶泉嶺園區(qū)辦等有關主管部門申請調價或補貼,但是始終沒有答復。公司無法繼續(xù)供熱,通知居民提前做好防寒防凍措施。
兩起事件,暴露出一種問題:某些企業(yè)雖然從事著公共事業(yè),但卻全無公共意識,甚至不惜綁架公共利益謀一己之私。上游的壓力是未知的,下游的需求是確定的,當企業(yè)無視上游壓力而盲目擴大經營規(guī)模和范圍的時候,固然可以理解為市場反應遲鈍,但也未嘗不是對公共利益的漠視——在某些人眼中,用戶不是需要服務的對象,而是跟相關部門討價還價的“籌碼”。
冬季供暖不能令人寒心,事關公共利益,此風萬不可長!
據人民網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