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司機趙世民:每一秒鐘都承載著責任與使命
清晨5點,蘭州站尚未蘇醒,趙世民已經(jīng)提著黑色公文包,踏上C611次列車的駕駛艙,趙世民熟練打開操作臺,核對密密麻麻的儀表參數(shù),手指在觸控屏上快速滑動—這是高鐵司機每天必經(jīng)的“手指口呼”確認程序,打開錄音筆、拿出手賬本,車輛行駛過程中的每句指令、每個時間都會被記錄下來。當對講機里傳出指令,趙世民立即回復:“C611次關門,司機明白。”接下來他清晰重復指令:“右側站臺關右門,車門關閉,正點開車,前方到站蘭州西,停站9道停車”隨著一切指令操作完畢,車體無聲滑出站臺。晨光中,C611次前往目的地蘭州中川機場T3航站樓。
鋼軌上的人形程序員
趙世民成為一名火車司機已有14年時間,入職之初開貨車,然后開普速火車,2019年成為一名高鐵司機。趙世民說:“開火車的感覺是謹慎、務實和孤獨,開高鐵會多出一份使命感。我知道我駕駛的是速度與效率的象征,是現(xiàn)代交通的驕傲,可是速度越快,責任也就越大?!边@種必須確保乘客安全的使命感讓趙世民不敢有絲毫馬虎,即使列車飛馳如風時,他也時刻保持冷靜和鎮(zhèn)定。
“別人以為我們只是推推操縱桿,但其實我們更像是一臺‘人機雙管’操作系統(tǒng),”趙世民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駕駛臺6塊屏幕實時跳動著很多組數(shù)據(jù),趙世民需要關注著牽引力曲線、接觸網(wǎng)電壓、軌道坡度,此外他還要時刻留意前方軌道情況,隨時防備軌道上的突發(fā)異物。趙世民說:“高鐵駕駛的本質是‘人機雙管’的高度協(xié)同,司機在自動系統(tǒng)支持下,保持對運行環(huán)境的絕對掌控,這種監(jiān)督式自動駕駛才能確保列車在160km/h高速下的毫秒級應急反應能力。就像飛機有自動駕駛,但人們永遠需要機長。”
時間維度里的“雕刻師”
有句話這樣說:“高鐵司機是用秒來計算職業(yè)生涯的?!睂Υ?,趙世民表示認同,因為從踏上駕駛室的那一刻起,他的時間就不再屬于自己,而是被精準地切割成無數(shù)個秒,每一秒鐘都承載著責任與使命。在高鐵的駕駛室里,時間仿佛被放大了無數(shù)倍,趙世民的每一次操作,每一個決策,都要在秒的單位內完成。列車啟動時,他必須在幾秒內精準地控制加速力度,讓列車平穩(wěn)地駛出站臺,不能讓乘客感到絲毫不適;運行中,他要時刻關注儀表盤上飛速跳動的數(shù)據(jù),每一秒的數(shù)值變化都可能預示著潛在的風險;當列車接近車站時,他需要在短時間內調整速度,精準地停靠在指定位置,誤差不能超過幾厘米,這不僅是技術的考驗,更是對時間掌控能力的極致要求。
趙世民說:“在我的工作中,沒有‘差不多’和‘大概’,因為我駕駛的列車往返于蘭州站和中川機場之間,乘客要趕飛機、趕火車,他們對時間很敏感,所以我必須更精準和精確,列車絕對不能晚點。”經(jīng)過多年的駕駛經(jīng)驗,趙世民對線路條件和突發(fā)情況有了深刻的了解。他能夠根據(jù)天氣、季節(jié)、運輸高峰期提前預判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始終確保列車的準時到達。
■采訪后記
在采訪中,趙世民說自己是高鐵發(fā)展的受益者。他老家在河南,以前回老家要花費20多個小時,高鐵讓這段旅程縮短至5小時。如今,兩歲的孩子跟隨父母生活,想孩子的時候,“嗖”一下就回去了,高鐵風馳電掣,思念在速度中溶解,心與心的距離也隨之縮短。趙世民為自己能夠成為高鐵發(fā)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而感到自豪,也期待高鐵在未來能夠繼續(xù)為更多人帶來便利和希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許沛潔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