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歷史文化的“古書”——白塔山公園
悠悠黃河水,巍巍白塔山。在蘭州如果要找一個俯瞰黃河最好的地方,那莫過于白塔山公園,這個因一座白塔而得名的公園,沒有想象中的險峻,但卻有著蘭州古八景之一“白塔層巒”的景致,如今站在中山橋上北望,林木蔥郁,亭榭回廊相連,白塔聳立在山頭,那吹過檐角的風激蕩起細微的銅鈴聲,是幾百年前人們的低語。
白塔山公園名字來源于山頭的一座白色佛塔,是公園的標志,塔身高聳,白色的塔身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綠色的海洋中。
白塔山公園
在中山橋上抬頭望去,映入眼簾的是山上的那座標志性的白塔。據傳,這座白塔始建于元朝,重建于明朝,是為了紀念一位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不幸病故于蘭州的西藏著名喇嘛而建?,F存的白塔為明景泰年間鎮(zhèn)守甘肅的內監(jiān)劉永成在舊址上重建而成的。白塔所在的院落還展出有“鎮(zhèn)山三寶”,分別為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都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和值得一聽的故事。
碑林
沿著蜿蜒的山路繼續(xù)前行幾分鐘,就來到了碑林,這座翰墨溢芳的殿堂,宛若中國書法藝術的時空走廊。碑林的占地面積約為35畝,建筑面積達6000平方米,被譽為“天下第一閣”。碑林中展示了以草圣張芝為代表的書法藝術,東西走廊分別為甘肅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書法碑刻和當代書法家的隴詩文墨為內容的書法碑刻。
草圣閣
在藍天白云之間,青山環(huán)抱中,最為壯觀的,當屬碑林的主體建筑——草圣閣。這里矗立的一座座碑刻,精選了遠古至公元2000年期間的書法精品,每塊碑后都立著一個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都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走進碑林,就如同翻開了一部中國文字、書法發(fā)展史。
站在草圣閣樓頂,眼前是開闊的天地,黃河遠去,河上橋梁聯通兩岸,最為出名的當屬中山橋,原名為蘭州黃河鐵橋,為紀念孫中山先生,于是改為“中山橋”。由美國橋梁公司設計、德國泰來洋行承建、中國工匠施工建設完成,所有的建材都是從天津運至蘭州,直至1909年8月19日,蘭州黃河鐵橋竣工通行。公園的正大門,掛著一幅匾額,上有“九曲安瀾”四個大字,沿著臺階往上漫步可以看見內容豐富的白塔山全景浮雕墻和光緒年間的名畫《金城攬勝圖》,其中如實描繪了晚清時期的皋蘭山、鎮(zhèn)遠浮橋、白塔山等景觀,十分精巧美觀。
黃河航拍
站在白塔山頂,放眼望去,整個蘭州市盡收眼底。黃河如一條金色的絲帶蜿蜒流淌,兩岸的城市建筑錯落有致,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白塔山連著中山橋,這座百年鐵橋,歷經風雨,如今已和山巒長河達成了默契,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生活在河兩岸的人,血脈里躺著黃河水,一代一代薪火相傳。
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費勇瑋 安周霜 張澤斌 實習生 陳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