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 國乒咋就“不行”了?
在上周的亞洲乒乓球錦標賽上,中國隊僅獲2金2銀,遭遇史無前例的失利。一時間,資深球迷嘆息,“吃瓜”群眾嘩然:上屆亞錦賽還“大包大攬”,今年咋就不行了?以后還行不行了?
國乒是真“不行了”嗎?
誠然,近年世界乒壇格局變化,亞洲群雄并起、歐洲男乒復興,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但國乒毫無疑問——至少目前仍是最艷麗的那一朵,雖然“一家獨大”的壟斷地位漸失,但整體實力仍明顯高出一籌。剛剛在奧運會上包攬五冠,又在兩位奧運會單打冠軍缺席的情況下,在高手云集的WTT中國大滿貫上提前兩天就把外協(xié)會選手“打沒了”。這樣一支隊伍,咋可能轉戰(zhàn)亞錦賽突然就“不行了”?
不必因為一次兵敗就給隊伍扣上“不行了”的帽子,但這次比賽肯定是沒打好。
為啥打不好?“累”就一個字
從奧運會到亞錦賽,密集的賽程和社會活動早已令球員疲憊不堪,尤其在單項中往往打到最后幾輪的重點隊員,沒有時間調整,更沒有時間休息。孫穎莎、林詩棟中國大滿貫單打奪冠后,連夜拍攝冠軍照,回駐地收拾行囊,凌晨就趕往機場,幾乎沒有睡覺,長途跋涉后又馬上開始訓練、比賽,可謂“不是在打比賽就是在打比賽的路上”。如此連軸轉之下,恐怕任何一個人都難以“發(fā)揮最佳水平”完成本職工作,更何況運動員面對的是高強度競技對抗。
而且亞錦賽只有7天,本就賽程密集。身兼四項的林詩棟甚至一日五賽,不僅體能經(jīng)受了巨大考驗,要承受比賽壓力和不同項目之間的邏輯轉換,精力更是吃不消。這種消耗之下,連年輕新秀都已是強弩之末,遑論年紀更大、壓力更大更久的主力球員。
“魔鬼”日程的另一重要負面影響是缺少系統(tǒng)訓練。對于競技體育來說,訓練就像攢錢,儲備體能、解決問題;打比賽則是花錢,用攢的綜合能力“買”成績。一直花錢,不攢錢,早晚透支幾乎成為必然。去年德班世乒賽前,國乒總教練李隼就曾公開表示,國際賽事改革后,球隊的賽訓節(jié)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如何應對、平衡,還需不斷摸索總結。
球員精神壓力大
不得不說的是,如今的國乒將帥,累不止在身體,更在心理。
隨著項目商業(yè)推廣取得成功,國乒的輿論熱度不斷飆升,不友善的言論也越來越多,很難說不會給球員造成精神壓力。隊伍從球員到教練組、官員甚至后勤保障人員,一舉一動都可能被惡意放大、曲解,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狀態(tài)不好接連爆冷輸球就是“廢物”,身體不佳中途退賽就是“逃跑”,家中有事無奈缺陣就是“沒有責任感”,教練組的策略全都成了“私心”……若是正常、健康的關注,一天上10個熱搜也是運動員和隊伍應該適應和承受的變化。但將心比心,此種精神壓力,誰能淡然置之?
擦干眼淚,下次贏回來!
綜上所述,身心俱疲的中國隊敗走亞錦賽也就不足為奇。至于“人才斷檔、梯隊建設不力”,倒也不至如此悲觀。在六名奧運選手只有一名完整參賽的情況下,只能說,國乒“第二、三梯隊”的綜合實力尚存差距。另一值得提及的數(shù)據(jù)是,在去年12月的世青賽上,國乒“青年軍”收獲了總共14枚金牌中的9枚,U19隊更是包攬七冠,林詩棟成為國乒史上首位蟬聯(lián)世青賽“四冠王”的新銳。正是如此雄厚的人才基礎,才能讓塔尖上的林詩棟一脫穎而出便達到了可觀高度,說國乒無人才儲備甚至斷代言之過早。
當然,理解失敗不等于鼓勵失敗,每一個合格的運動員和競技體育人都應深知:成績才是硬道理。中國乒乓球隊建隊70余年來幾經(jīng)沉浮,歷來最不缺少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勇氣和能力。新的時代必然帶來新的挑戰(zhàn),針對新賽歷、新環(huán)境,全隊上下要目標一致做好本分,更要有無畏險阻的信心和決心。就像孫穎莎宣布退出單項賽時說的:輸了我們擦干眼淚,下次贏回來!
據(jù)北京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