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境內的摩崖石刻


1
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摩崖石刻起源于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連綿不斷。
提起刻于甘肅成縣天井山、東漢仇靖所書的《西狹頌》,國人莫不嘖嘖稱贊。因為《西狹頌》與陜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而《西狹頌》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至今一字未損。它刻在一塊崖體凹進,表面平整的石壁上,寬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額,正文陰刻20行,385字,每字約4厘米見方??v觀全篇,漢代隸書真跡清晰可辨。碑文除記述東漢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屢任地方行政長官之卓越政績,主要頌揚了他率領民眾開通西狹道路、為民造福之德政。
《西狹頌》雖然是隸書成熟時代的作品,但又帶有較濃的篆書意味,所以有人說它“結體在篆、隸之間”。但是它用筆本身的撇、點、捺和橫畫蠶頭燕尾等特色,仍然是隸書筆法。它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zhèn)?,筆力遒勁。楊守敬評論說:“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毙鞓溻x《保鴨齋題跋》說它“疏散俊逸,如風吹仙袂,飄飄云中,非復可以尋常蹊徑探者,在漢隸中別饒意趣”。
《西狹頌》碑刻字體清晰,簡潔古質,結構美觀,刀法有力,是書法藝術的瑰寶。碑文和書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臨摹鑒賞價值,在國內及日本等國曾掀起《西峽頌》研究熱。它在中國金石學、文化史、書法史和交通史研究方面均占有重要位置,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享譽海內外,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位于甘肅省張家川縣恭門鎮(zhèn)河峪村摩崖石刻的《河峪頌》,由于地處關山深處,交通不便,加之歷朝歷代的金石文獻無意間都將它忽略了,有點鮮為人知。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為外界所知之后,介紹它的只有零星文章,未有全面的釋讀和考證。
近年來,經我國書法家和學者考察鑒定,河峪摩崖石刻全稱為《漢陽太守劉福功德頌》,內容主要記載了東漢漢陽郡太守劉福善政親民及率領民眾整修關隴古道、施惠于民的顯著政績和歷史事實,與關隴古道、隴右文化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它比《西狹頌》還要早21年,是甘肅省境內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東漢摩崖石刻,是研究東漢關隴古道社會風俗、形態(tài)意識、歷史事實重要的文獻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學術價值。
恭門鎮(zhèn)河峪村摩崖石刻高約200厘米,寬約150厘米,距地表65厘米。額刻僅存一“漢”字,字形相對較大,正文陰刻15行,字徑約6厘米。因受自然風化的影響,崖面上半部分字跡漫漶不清,再加上人為的破壞,起殼脫落,并伴有開裂,除十幾字可辨認外,大多數字已不可見。石刻的內容由題名、正文兩部分組成。正文主要記述了東漢時期漢陽太守劉福生平政績,主持修復關隴道的事跡,以及石刻撰文者和建造者的信息。
整篇碑文陰刻于碑體,呈南北排列,自右至左共15行,每行12到18個字,全文約270字。每個字字形規(guī)整,字徑約6厘米,整座石刻厚重闊氣、饒有氣勢,占據山壁半角。學者認為,碑文書體為隸書,結體方闊樸拙,內空外滿。中鋒運筆,多方折直行,厚重有力,落落大方,長筆多帶篆意,短筆略帶楷意,波磔質樸不顯,雄勁古穆。崖面久經風化剝蝕之后字跡點畫鋒芒不顯,更使其呈現(xiàn)出陽剛樸茂、端嚴寬博、渾厚蒼茫的書法風貌,方正宏闊如軍陣臨敵,質重得體若博雅君子。
如今,在甘肅北有《河峪頌》,南有《西狹頌》,從書法和文化價值上,可互為姊妹篇,可謂甘肅摩崖石刻“南北二頌”。
隴原大地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摩崖石刻比較豐富。成縣、徽縣、舟曲、武山、白銀、張家川等地均發(fā)現(xiàn)自漢代、宋代到明代不同時期的摩崖石刻。這些石刻藝術風格獨特,清奇散朗,書法精美,用筆高古,雖經幾千年風雨而筆意尤在,魅力無窮,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
□劉志宏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