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時風日好 ——讀穆濤《先前的風氣》

說起穆濤,不得不說這樣的一種關(guān)系,少年時,喜讀三毛,因為三毛對賈平凹描寫的關(guān)中風月一往情深,所以就又讀賈平凹,賈平凹和穆濤倆人寫文互相惺惺相惜,所以,又轉(zhuǎn)身讀穆濤,是順理成章的事。
沒有看到《先前的風氣》這本書之前,我已經(jīng)看過此書作者穆濤編輯的很多文章了。穆濤文很雜,很冷,很平。但在雜、冷、平的背后是他文字的磅礴大氣與犀利尖銳,這磅礴大氣與犀利正是如今我們渴望看到的有思想穿透力的內(nèi)心表達,穆濤是河北人,莫非燕趙之士都是這般。
說一說《先前的風氣》這本書。我喜歡一本書,往往是第一眼的事,從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的剎那,我就覺得我認識這本書很久了,從一個月的借閱期限到續(xù)借,再到又借一個月,三個月的時間對一本書愛不釋手。閱讀這本書的快感來自于它的文字,汪洋恣肆,不拘一格,充滿比“丁聰體”還澄澈犀利的語言,仿佛一樹灼灼閃光欲迷人眼的繁花,透出歷史的厚重,作者寫得自足而豐饒,每個字都似乎有光,照亮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文明。
作為華夏子孫學一點古文,究一些信史的溝壑,通一點先前的風氣,鉆一鉆舊磚與新墻,是很有必要的。穆濤之文,經(jīng)緯百態(tài),包容萬象,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偟恼f《先前的風氣》很吸引人,怎么個吸引人,想偷懶,抄此書序言《我看穆濤》中說的:
“穆濤是屬于北方的。灰色城墻邊上一座角樓,暗色的金描繪了暗色的藍,黃昏的時候飛旋著一群蝙蝠,脊吻處是幾只昂立的小獸。天色顯得深遠而空闊。這樣的氛圍最接近他——低沉,平穩(wěn),溫暖,看似漫不經(jīng)心,光芒卻無微不至,且一味地隨著心性,成千思緒穿過多少朝、多少代,多少年、多少事。這樣的精神風度,或是外經(jīng)封疆燕地、秦城漢都所成,或是內(nèi)由涵養(yǎng)老莊、浸淫道論所至。故一曰傍日月,挾宇宙,游乎塵垢之外;二曰忘乎物,忘乎天,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三曰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逍遙于天地之間。因此為文,波瀾不驚,卻往深邃里用力。又長安寫意,在心底處雕梁畫棟,字字句句透出千年晨鐘暮鼓之鈍響來?!边@段話后面又展開著重說穆濤文字的悟、是、通和善,可謂胸中千古事,筆底有春秋。
穆濤只用了176個字符,帶著溫情與敬意對《閱微草堂筆記》進行了評說,是的,只有區(qū)區(qū)176個字,題目是《大實話》: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是寫身邊事眼前事的,但小題大做,片羽吉光,一羽飛鴻,且心寬眼亮,筆法也自成一格。選兩則札記,一為官場風氣一種,再是兄弟失和……
紀曉嵐冷眼看世事,但心是熱的。文風也樸實,筆下全是老百姓的大實話,不扭捏文人腔,不高瞻遠矚地提升境界,更不乾隆爺長乾隆爺短的。一個文章,百年之后再讀,仍然新鮮,仍不過時,就應(yīng)了那句俗話——文章千古事?!?/p>
而現(xiàn)在的散文書寫呢?動輒就上萬字,拖拖拉拉,以為只有寫長了好像才有文采,肚子里才有墨水?!拔恼乱姼叩筒辉陂L或短。跑馬拉松得金牌,跑一百米也得金牌。文章寫長了,書寫厚了,是吃苦耐勞的模范,讓人敬重。但如果一個很長的故事,沒有更大些的指向,僅僅沉溺于事,可能于此事有所補,但不會有大的響動?!保ā缎〉墓适隆罚?/p>
這實話說的,有點師承賈平凹,讓人不禁捂嘴大笑。坊間總是傳出一些賈平凹不分場合懟人的趣事。人家說,賈老,我還沒有你的字呢。言外之意是,您送我一幅唄。這憨憨的賈老說,很多人都沒有。
說遠了。繼續(xù)說《先前的風氣》。
書中單獨有一章是“賈平凹記”,從多角度來寫老賈這位文壇才子,其評說我就省略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拿這本《先前的風氣》細細讀,我讀得最有興興頭的是,賈平凹與穆濤的一些趣事,《以前》、《收藏》均有看了讓人忍俊不禁的趣事。穆濤有失三寶之痛。“一痛是杯子,一痛是汪曾祺老人的畫,一痛是軍統(tǒng)大特務(wù)用過的文件柜?!蹦聺谋邮且粋€瓷藝家給他專制的,舍不得用,放辦公桌上旁觀,一天,老賈走進來說吃點藥,倒點水,他指著那杯子,就用這個吧。穆濤說這個不是喝水用的,他說,是吃藥,不喝水。等倒了一點水給他送過去,一會兒,他就帶著杯子回家了,“藥”還留在他辦公桌上,是果味VC。
在《一杯水》中穆濤對現(xiàn)在怎樣寫文也有自己的見解:“散文寫作不宜熱衷于挖掘自己的特長,不斷地對自己有驚人的發(fā)現(xiàn),有知識,有文化,有感情,有境界,這種思維路數(shù),有礙于突破寫作的大格局。如今是哲學和科學大碰撞的年月,也是經(jīng)濟和文化大碰撞的年月,這樣的社會趨勢,散文寫作應(yīng)該以怎樣的方式去應(yīng)付,還真是個大課題。”
穆濤的文字總是讓我覺得有股秋天的金貴氣息,跟誰仿佛相似,跟誰呢?閉著眼睛仔細想想,突然想起前些天去終南山拜謁的老子,這就對了,穆濤的氣息跟老子何其相似,長安之風吹過老子,吹過先秦的子民,如今吹著這位遺老氣息濃郁的穆濤,如果時間穿越,讓穆濤和老子一起說文論道,說不定會碰撞出更加璀璨的火花呢。
穆濤說,他的《先前的風氣》里多篇文章是“給讀者散散心”的,實則呢,我們這些猶如得到大厚禮的讀者在“散心”的同時,對古人的正心、誠意、修峰、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了更深的悟,對坊間言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
細細讀《先前的風氣》,使人明智,這些智慧不是生活中能夠得來的,也不是查閱網(wǎng)頁就能獲得的。這是一塊開闊的田畝,你盡可以從容徜徉,不必擔心迷失,即使迷失了也不要緊,你迷失必是迷失在了古風遺韻之中,末了,作者總會輕輕拉你回來的。
好書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是營養(yǎng)一切人的面包和水,當一個人和寫作者有了某種特殊的相同的遭逢和心境,思緒由作者的筆展現(xiàn)了出來,那么這兩個人勢必會惺惺相惜。穆濤胸中就是一座倉庫,古文化的迷人色澤,被穆濤一管生花妙筆刻描得生動如畫。在文學社會學中有一派說法,一部作品的完成,是作者和讀者兩個環(huán)節(jié)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穆濤的雅慧之文,是對我這樣的讀者最好的報償了。
這樣挺好,作者吉祥,讀者如意。其實也只是一個人一廂情愿地在《先前的風氣》里和作者惺惺相惜。有時忙了,睡前才能讀上幾頁,除去一天碌碌無為之悔恨,擁書入夢,也是一個彩色的夢。
如今的生活,遠豐富于古時,多種多樣的獲取知識的模式,可我還是喜歡這種手捧一冊書頁,細細品味。閱讀,是一個人的修行,昔王士禛《花草蒙拾》有言:生香真色人難學,確也。更多的閱讀是力氣活兒,聚精會神于一本書,仿佛與書寫的人打了一架,最后,雙雙力乏懈怠。
年齡能使人增加睿智,中年后我慢慢領(lǐng)略出了先秦子書,唐宋史籍的好處。中國人如果只讀一部書,我想非《史記》不可;對于我們需要多看看先前的風日,讀一讀《先前的風氣》就好了。讀書人就像奶牛,吃了那么多草,總有奶能擠出來的,何況吃《先前的風氣》這棵草,很過癮,很適合口味,讀這樣的作品,總是體會到一種混合著愉悅和悵惘的復雜情緒。愉悅不消解釋,是好書好文字賜予的好心境。悵惘,則是這樣的好文字,我怎么寫不出寫不透呢。
不求章法地寫出以上這些,是為了留存對一本書一個人的懂,或不懂。斷斷續(xù)續(xù)地,把對那時好風日的體會寫出來、說出來總是有差離的,太珍視的東西,往往無話可說,或者總是忍不住要寫要說,勉強能夠表達我讀穆濤《先前的風氣》的敬重。
□張 艷
版權(quán)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zhuǎn)載稿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