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將臺懷古


中國的廟堂文化,總是“文氣”太重,而“武魂”不足。就連一些名勝古跡也多與帝王故事有關,甚至是“仙風道骨”的蹤影,而那些英武剛猛的“戰(zhàn)神”級人物卻寥寥可數(shù)。這固然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熱愛和平、向往和諧、忍耐謙讓的品性有關,但這種儒雅和善的文化心理,也讓我們吃過不少苦頭。因此,每當民族飽受野蠻侵擾的時候,總有一種不屈的目光在召喚曾經(jīng)的漢唐雄風,希望通過追溯過去的“精神基石”,來捍衛(wèi)意志、鼓舞士氣和砥礪前行。
人們尋來找去,最終的落腳點還是三秦大地。這塊土地的確積累太多,地上地下的“文化基石”實在不勝枚舉,不僅點亮了中華文明的過去,而且至今依然在照耀著民族精神的未來。在我看來,這些堆積如山的“文化基石”中,最有意思的還不是周秦漢唐的英武雄姿,而是那肅然挺立的“三臺文化”,即榆林的鎮(zhèn)北臺、臨潼的烽火臺、漢中的拜將臺。這“三臺文化”,每一臺都是一部充滿軍事傳奇的好戲。在這三臺好戲中,使我常常凝望的卻是拜將臺!
如果說,鎮(zhèn)北臺的功能在于防御,烽火臺的作用在于警報,那么,拜將臺的主旨就是戰(zhàn)備,比前兩者更具戰(zhàn)略性、戰(zhàn)斗力和儀式感。這三臺軍事設施加起來,也不過秦漢文化的一角。
群雄逐鹿,勝者為王。當階層利益受到?jīng)_突,和平解決失效,選擇武力手段較量,也是一種檢驗實力、決定勝負的方式。于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水之濱南鄭,劉邦就對項羽發(fā)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楚漢戰(zhàn)爭”,最后以劉邦稱帝、項羽自刎而告終。
戰(zhàn)爭驚心動魄,其實一開始便注定了項羽必敗的結果。因為,劉邦在事前搞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筑壇(臺)拜將。這一拜,不僅成就了自己的霸業(yè),而且也使一位曾“寄貧漂母,受辱胯下”的無名小卒韓信夢想成真,實現(xiàn)“兵仙神帥”的人生轉變。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爸ㄅ_)拜將”可不是簡單的走過場、做樣子,而是真槍實彈的戰(zhàn)前演練,既體現(xiàn)領導者禮賢下士、廣納人才的誠意和決心,更彰顯著將士不辱使命、勇于擔當?shù)膽?zhàn)略思想。只有“匹夫之勇”的項羽,豈能不?。?!
遙想當年,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在漢中時何其可憐,前有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扼守關中要地,后有漢江巴山屏障難以逾越,這不是明擺著欺負人么?
當初楚懷王曾與諸將商定,誰先進入咸陽誰就在秦地做王。劉邦先入關中,當被封為關中王,項羽卻封劉邦為漢王,劉邦當然不高興。想去攻打項羽,其謀士蕭何認為時機不成熟,便勸其忍耐,劉邦便只好率大軍從杜南(今西安曲江池一帶)入蝕中(今長安區(qū)灃水上游子午關),沿秦嶺向西,入褒斜道至褒中,并燒斷所過棧道,迷惑項羽。
初到漢中,軍心不穩(wěn),因劉邦部下將士多是楚人,原想跟其出來打仗希望能衣錦還鄉(xiāng),結果把自己弄到此地跟充軍差不多,沒人愿意在這兒待下去,再一看劉邦把棧道也燒了,覺得劉邦這人也沒有什么雄心壯志,跟著他能有前途嗎?所以不少將士開始逃亡,其中就包括來投奔劉邦的韓信。
蕭何聽到消息,在來不及稟報劉邦的情況下,親自將韓信追回,并在劉邦面前反復陳述重用人才的利害,并說服其“擇良日、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確實很爭氣,統(tǒng)帥三軍,南征北戰(zhàn),使得劉邦軍隊從戰(zhàn)略防守轉為戰(zhàn)略進攻,由被動變?yōu)橹鲃?,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謀,北出漢中,定三秦,百戰(zhàn)百勝,輔佐劉邦統(tǒng)一全國,為建立西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名列“漢初三杰”。
從此,拜將壇不僅成為漢王朝的發(fā)祥地,而且亦是“楚漢戰(zhàn)爭”的奠基禮,更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歷史物證。劉邦通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大加強了作戰(zhàn)實力和聲威,使像韓信一樣的無數(shù)英才匯聚麾下,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發(fā)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如此描述:“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項梁起兵江東,渡淮,韓信投奔項梁,無所建樹。項梁死后,韓信成為項羽的部下,項羽任命信為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出謀劃策,都沒有被采納。劉邦到王都南鄭,韓信背楚歸漢。后經(jīng)蕭何舉薦,終于夢想成真。
在這臺大戲中,我覺得最精彩的情節(jié)是拜將儀式完畢,韓信坐大將軍位跟劉邦的一次對話,堪稱漢中版的“隆中對”。
劉邦說:“丞相多次向本王舉薦將軍,將軍可有什么善謀良策賜教?”韓信起拜,問劉邦:“今東向爭奪天下,對手項羽否?”劉邦說:“是”,韓信問:“大王自己估計勇敢、剽悍、仁愛、剛強比項羽如何?”劉邦沉默許久說:“不如項羽?!表n信再拜,說:“我也認為大王不如項羽,但是項羽不能任用良將,只是匹夫之勇;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和善,人有疾病,難過得流淚,把飲食分與他們,但人家立了功勞應當封給爵位時,他把印都玩舊了,還不愿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項王不建都關中而建都彭城,失去地利,又違背義帝之約而分封與自己關系好的人為王,諸侯憤憤不平;諸侯見項王遷逐義帝(楚懷王)到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主人,自己稱王;項王所經(jīng)之處,無不屠城,天下人都恨他,百姓不擁戴他,只不過被他的威名所震懾而已;項王名義上為霸王,實則喪失民心,極易由強變弱。大王如能和他相反,任用天下勇武之士,何愁敵人不能消滅?拿天下城邑來分封功臣,人人皆服!讓部下征戰(zhàn)自己想去的地方,肯定英勇無比!況且三秦王(章邯、司馬欣、董翳)作秦朝的將軍率領關中子弟好幾年,卻欺騙大家投降項羽,在新安(今河南澠池縣)被活埋,唯獨自己活著,且被封王,關中父老對他們恨之入骨。大王入武關,秋毫無犯,又革除秦朝煩苛的法律,并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弘揚仁義,人們都愿讓你作王。且按照事先約定,大王應為關中王??身椨鸨承艞壛x,封你為漢王,關中百姓無不感到遺憾。如果大王舉兵向東,消息傳到,關中必定。”
韓信高瞻遠矚,全面深刻地分析了項羽的為人、個性,以及種種行為,從而得出“其強易弱”的正確結論,確立了劉邦奪取關中作為根據(jù)地,然后分兵出擊的軍事思想和戰(zhàn)略部署,使處于事業(yè)低谷的劉邦聽后大喜,悔恨“得信晚矣”,從而對其言聽計從,使韓信得以施展平生抱負。
當個體意志完成一段歷史使命,角色轉換還沒在新的時代潮流中找準定位,一切無序膨脹和非理性博弈將注定被淘汰出局。雖然韓信功勛卓著,但終因性格缺陷、思想迷失而被“夷滅宗族”,難怪司馬史公一聲長嘆:“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如今,斯人已去,驚天動地的沙場、氣吞山河的背影、刀光劍影的吶喊,統(tǒng)統(tǒng)淹沒在歷史深處,再也找不到金戈鐵馬的壯烈,只有幾尊高大的石像和斑駁的石碑,還有安放于拜將臺一側的世紀大鐘,化作為供后人憑吊的景點,讓那些踏訪者有幸去重溫一段風云變幻的夢境……
□鄭長春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