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蘭州新聞網(wǎng)

首頁| 蘭州| 新聞| 政務| 房產(chǎn)| 旅游| 汽車| 教育| 財經(jīng)|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業(yè)| 企業(yè)| 蘭州日報| 蘭州晚報| 全媒體矩陣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文化>每日分享> 正文

窟野河上的勞作

2021-05-22 08:33:15 智能朗讀:

我的童年是在陜北黃土高原一個不大也不小的村莊度過的,那并不是一個出門就能看到千溝萬壑的小山村,用我們的方言說叫做“川里”。

之所以被稱為“川里”,主要是因為那條窟野河。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村莊依河而建,全國百強縣之一神木縣縣城也屬于窟野河的流域面積。

窟野河發(fā)源于內(nèi)蒙古南部伊克昭盟地區(qū),是黃河的一條支流,流經(jīng)東勝煤田和神府煤田,之后一路南下來到我的村莊。

一年中的大多數(shù)時間,河里的水是紅褐色的,在夏季的枯水期,水位下降,流速減緩,河水清澈見底。在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未到來的短暫時間里,男孩兒們幾乎每天中午都要去河里玩水。酷暑時節(jié),窟野河進入了汛期。在幾聲悶雷或幾日連陰雨后,無論農(nóng)忙還是農(nóng)閑,也無論白天還是夜半三更,村子里總會響起一個聲音:“發(fā)大水啦,撈炭嘍;發(fā)大水啦,撈炭嘍……”這是村里一個廚師的聲音。村里設有一個專管灌溉渠道的機關(guān),這個機關(guān)不叫某某局某某所某某辦公室,它叫“二云”(小時候不知道它為什么叫二云,現(xiàn)在依然不知道,只知道還有另一個機關(guān)叫“一云”,他們分管一條灌溉渠道的上下游),這個廚師就是專給“二云”的職工們做飯的。每到夏秋兩季,就是二云最緊張的時候,如果上游突發(fā)洪水,人工修筑的灌溉渠道就可能被沖開缺口,甚至把莊稼淹了。因此每次洪水到來之前,上游的一云就會早早給二云打電話,二云的職工們就得去巡查渠道,發(fā)現(xiàn)險情及時排除或匯報。

因為上游有大片煤田是完全裸露的,所以,洪水總能沖下來很多煤炭。我的村莊因為二云的關(guān)系,總是在洪水還沒到達時,全村男女老少就已經(jīng)扛著絡頭,推著手推車,挑著擔子等在了岸邊的沙灘上。過不了多久就聽到了水的轟鳴聲,緊接著前浪就如同一群嘶鳴的奔馬一般奔涌而來,西邊的山崖下,浪頭攻城略地似的,碰撞著激蕩著。眨眼間,幾十米寬的河道就被灰褐色的水填得滿滿當當。等到河水流速基本平穩(wěn),大家就紛紛扛著絡頭下到水里。

絡頭是專門的撈炭工具。農(nóng)閑時節(jié),家里的老人用尼龍繩子編成喇叭狀的長網(wǎng)兜,然后把三根結(jié)實平直的木棍首尾相接固定成三角形,最后把網(wǎng)兜固定在三角架上,一把絡頭就做好了。一般的絡頭網(wǎng)兜長約1米,每家必備3-5把。除此之外還會備有一兩把1.2米左右的大絡頭,供家里年輕力壯的男主人或已成人的兒子使用。絡頭被放在水里,人兩腿跨在絡頭上,雙手將三角架死死按住,水里的炭就會進入絡頭,感覺絡頭差不多滿了,就從水里拖上岸。撈炭非常消耗體力,必須全家人通力協(xié)作。一般男人們下河,女人們則要把撈上來的炭用籮筐挑到離河水較遠或靠近大路的地方,因為河邊地勢限制,手推車幾乎不可能到岸邊,而河水可能反復上漲,倒在岸邊的炭隨時會被沖走。留在家里的老人小孩則負責后勤補給,給撈炭的一線人員送水送飯。

只要開始撈炭作業(yè),所有人都十分緊張,必須爭分奪秒,可能半小時或一小時后,水里就沒炭了;也可能東邊的這股水里有炭,西邊的那股水里卻什么都沒有。因此,撈炭是一項在奔忙中進行的工作。在水里壓絡頭的男人們待網(wǎng)兜滿了拖出水后,迅速把三角架轉(zhuǎn)一圈,鋼鐵般的雙手向上一提就扛在了肩膀上,然后踩著沙灘上的鵝卵石、雜草甚至荊棘三步并作兩步跑向自家的炭堆,把炭倒下后便又奔回水中;女人們挑起滿滿的兩個籮筐健步如飛,濕噠噠的兩籮筐炭有好幾十斤重,扁擔被壓成弓形,肩膀被壓下深深的凹陷,后背努力直起來,腳底的步伐卻不會有任何的猶豫和遲緩。

撈炭結(jié)束后,大家都已經(jīng)餓得前胸貼后背,必須補充能量后才能把炭運回家。如果當天的收獲頗豐,就要雇農(nóng)用車拉回去;如果不值當雇三輪車,就得用人力拉平板車運回。河岸上要么坑坑洼洼,要么泥濘不堪,要么鋪著大大小小的鵝卵石……無任何負累的人走在上面都是磕磕絆絆的,拉著裝滿煤炭的平板車無異于拖著千金重荷,每邁出一步,都要竭盡全力!

倘若是晚上,撈炭的難度更大。那時候沒什么好的照明工具,大多數(shù)人家只有一兩支手電筒和一盞煤油馬燈。盡管岸邊幾十支手電筒在亮著,但遠不能驅(qū)散荒野的漆黑,更何況一兩個小時之后,手電慢慢地暗下來,乃至完全熄滅,只能靠聲音和感覺來指引方向,竭盡全力將裝滿煤炭的絡頭拖上岸,卻倒在了別人家的炭堆上是常有的事。

我的村莊河岸開闊且平緩,比較適合撈炭作業(yè)。當時,村里大多數(shù)人家都存有夠用2-3年的煤炭。日常的一日三餐、冬季的取暖都以此為燃料。周圍的幾個村子,沿河岸邊多是田坎地畔甚至山崖,適合進行撈炭作業(yè)的地方很少,他們的收獲自然也十分有限。

據(jù)說神府煤田最初被發(fā)現(xiàn),就是一個從我的村莊走出去的干部偶然回鄉(xiāng),正好看到撈炭的場面,猜想上游可能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回去后立即上報,經(jīng)探測后終于發(fā)現(xiàn)了我國已探明的最大煤田——神府煤田。到2000年以后,國家對煤礦進行整合,那些管理不善的小煤窯紛紛關(guān)閉,國企對礦區(qū)的管理日益加強,漸漸地河里能撈到的炭越來越少,到后來完全沒有了,至此窟野河上熱火朝天的撈炭場景只能在記憶中重現(xiàn)了。

□木耳

來源: 蘭州晚報

關(guān)閉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免费,婷婷五月天久久中文,亚欧无码vs在线观看,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