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蘭州新聞網(wǎng)

首頁| 蘭州| 新聞| 政務(wù)| 房產(chǎn)| 旅游| 汽車| 教育| 財經(jīng)|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業(yè)| 企業(yè)| 蘭州日報| 蘭州晚報| 全媒體矩陣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文化>每日分享> 正文

《柳燕圖》背后的故事

2021-05-30 07:22:11 智能朗讀: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明媚的春光中,它們穿梭飛舞于林木花草中,宣告著春天的信息,并且承載和傳遞著人們的種種情感。揚州市博物館珍藏有一幅朱本所繪的《柳燕圖》,畫面上描繪出五只凌空飛舞的燕子,對于背景植物,還頗有爭議,有人說是柳枝,有人說是翠竹。但不管是柳是竹,朱本確能準確地勾畫出枝條的剛健和柔韌,寥寥數(shù)筆的葉片,盎然的早春氣息已撲面而來。特別是五只燕子,神態(tài)各異,可以看出作者用筆清新秀逸,以簡潔的筆墨營造出歡快而恬靜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燕剪春風鳴晴空的景致。在畫面的右上部,有“擬王忘庵筆法,溉夫朱本畫”的款識,并鈐有“溉夫”朱文印。

朱本(1761年-1819年),字素人,號溉夫,自署竹西,江蘇揚州人。關(guān)于他的生平,載于《清畫家詩史》《畊硯田齋筆記》《墨林今話》《揚州畫舫錄》等,其書學趙孟頫,且頗得其神似。

朱本所題款識中“王忘庵”即王武,王武(1632年-1690年),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勤中,晚號忘庵,又號雪顛道人。明代畫家王鏊六世孫,清初院畫的名家,精鑒賞,富收藏,擅畫花鳥,風格工整秀麗,被王時敏贊為:“近代寫生家多畫院氣,獨吾勤中所作,神韻生動,當在妙品中?!?/p>

關(guān)于這幅畫還有一段故事,而且這個故事還涉及到蘭州,故今不揣淺漏,撰寫出來,以饗讀者。

在這幅畫的下部,題有一段長跋:“朱溉夫此畫在抗日戰(zhàn)爭期中,曾遇過三次危險。一九三七年冬南京淪陷,武漢居民紛紛移徙,不知何人將此畫搓作一團,拋棄街道上廢紙堆中,幸被賣畫人拾得,轉(zhuǎn)售與我。愛其生動活潑,即付武昌師竹友梅館裝裱起來,帶在身邊。一九三八年移住湘西芷江,宿舍被炸,此畫獨完好如初。一九四一年移居蘭州,此畫藏在防空洞內(nèi),衣箱被竊,此畫獨存。其時大千在蘭為我題跋,始知溉夫為揚州畫家,茲為珍重保存起見,特將此畫獻給揚州古物保管機關(guān),使此畫重返故里,亦韻事也。

一九六二年高一涵志于南京寓所,時年七十八歲?!?/p>

從這段題跋中可知,這幅畫在抗戰(zhàn)時期,于武漢被人揉搓成紙團后而遺棄。后被有心人撿得,高一涵先生出資購得,并重新裝裱,視若珍寶,攜于身邊。解放后,高一涵先生將該畫捐獻于作者朱本故里的揚州市博物館。

高一涵(1885年—1968年),原名永浩,別名涵廬、夢弼,筆名一涵,安徽六安人,能詩善文,曾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政法,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力軍之一,曾經(jīng)為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撰稿。特別是在“五四”運動中,高一涵積極投身到這一新文化運動當中,他曾手持彩旗,參加游行,高呼口號,撰寫文章,舉辦演講,并參與營救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成為這場運動的推動者和領(lǐng)導者之一。1926年以后,高一涵曾任武昌中山大學教授,1931年至1949年,高一涵先后任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委員、兩湖監(jiān)察使、甘寧青監(jiān)察使、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后,歷任南京大學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學院院長、南京市監(jiān)察委員、江蘇省司法廳廳長、江蘇省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1950年高一涵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江蘇省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員、全國政協(xié)委員等職。

1940年8月7日,高一涵被任命為監(jiān)察院甘寧青區(qū)監(jiān)察使來到蘭州。由此在西北工作生活了六年七個月,在此期間,正值抗戰(zhàn)時期。因為蘭州在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故高一涵先生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抗戰(zhàn)史詩《金城集》,熱情謳歌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痛斥了日寇的殘暴和滔天罪行。在《金城集》中,他還記述了1941年秋陪同于右任先生前往敦煌莫高窟參觀視察,當時正逢國畫大師張大千在那里臨摹壁畫,由此高、張二人結(jié)下了很深的友誼。

就是在敦煌莫高窟,于右任、高一涵和張大千諸人在窟前崖壁下度過了當年的中秋節(jié),他們吃著月餅,品茗望月。高一涵還寫下了《敦煌石室歌》,后來他又將這首《敦煌石室歌》題于著名國畫家、清代進士范振緒創(chuàng)作、張大千題寫長卷名的《莫高窟訪古圖》上。

后來學者水梓先生還為此賦詩一首:

五百窟中萬象羅,騷人墨客吟詠多;

于髯詩書大千筆,愛讀涵廬七古歌。

其中涵廬即是指高一涵,詩中將于右任的書法、張大千的繪畫和高一涵的詩歌并稱“三絕”。此外,從高一涵在《柳燕圖》上的題跋也可以看到他抗戰(zhàn)時期所走過的足跡:武漢-芷江-蘭州-南京-揚州,數(shù)十年間,高一涵先生與此畫形影相隨。

特別是在蘭州時,這幅《柳燕圖》還經(jīng)歷了一次有驚無險的劫難??箲?zhàn)時期,日寇出動多架次飛機對蘭州進行狂轟濫炸。當時蘭州陷入一片火海,鄧寶山珊將軍的夫人崔錦琴及3個子女共4人即在1941年的一次空襲中遇難。高一涵先生攜此畫及衣箱躲進了防空洞內(nèi),可是不幸衣箱被竊,《柳燕圖》卻留了下來。這也說明這個竊賊沒有多少文化,并不“識貨”,正如后來人們所說的“ 賊沒文化損失巨大”。

到了1943年,張大千一行結(jié)束了在敦煌壁畫的臨摹東返,到達蘭州時,據(jù)隨父西行敦煌的張大千之子張心智在《張大千敦煌行》中寫道:“在蘭州期間,我們分別住宿在高一涵和魯大昌兩位先生家里?!?/p>

也許正是在高一涵位于今蘭州曹家廳附近的府宅中,高將視若珍寶的《柳燕圖》示于大千先生。大千先生觀后,在裱邊上寫下了長跋:“揚州諸老李復(fù)堂、李晴江輩好為野戰(zhàn),流為狂怪。迨新羅山人來寓是邦,始變風氣,師法元明,號為雅馴。李梅生、陳若木為其嫡派,朱溉夫又師梅生者,于流麗中含質(zhì)樸已開。任伯年、朱夢廬一派亦近百年畫史中矯矯也?!甭淇顬椋骸肮镂粗仃柡筮m一涵先生齋中展觀漫題大千弟張爰?!?/p>

張大千知識淵博,從他在裱邊的題跋上可知,朱本祖籍為揚州,故在21年后,已是78歲的高一涵又將此畫捐給了朱本的故里揚州文物保護機關(guān)。

如今,這幅珍藏在揚州市博物館中的《柳燕圖》,在向人們默默展示著傳統(tǒng)繪畫的藝術(shù)之美的同時,它更向人們講述了一段高、張二人之間的情誼,以及抗戰(zhàn)期間全民奮起抗擊外侮的一段歷史。

□高羔

來源: 蘭州日報

關(guān)閉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免费,婷婷五月天久久中文,亚欧无码vs在线观看,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