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餃子
蒸餃子是故鄉(xiāng)的特色美食。
小時候,孩子多,家境貧寒,吃水餃的次數(shù)倒是寥寥無幾,可是蒸餃子確成了童年記憶中的一道盛宴。
童年的美食少之又少,可是每當想起蒸餃子,記憶的罅隙里都散發(fā)著縷縷清香,覆蓋了我身體的各個角落,那縷清香擦亮了我童年的天空,似乎那一個個憨憨的餃子里藏著生活所有的美好。
小時候最常吃的蒸餃子是小油菜餡兒的。故鄉(xiāng)盡管土地不多,可是家家戶戶總給油菜留下一個空間,似乎菜籽油就是生活的潤滑劑,不管生活有多么難過,只要有黃亮的菜籽油還能滋養(yǎng)我們的生活,似乎日子就清亮了好多。所以,等到春天一場風一場雨之后,一夜之間小油菜就偷偷探出小腦袋。剛出土的小油菜只有兩個瓣,像是睜開了一雙清新的眼睛打量這個世界,過不了幾天,地面就是一片綠茵,你追我趕一天一個樣,過不了幾天大地像是鋪了一塊地毯,整個田野里綠意蔥蘢,真的是錦繡河山。
油菜密密匝匝肩并肩,腳碰腳,趁著風長個兒,合著雨在春天里妖嬈??墒?,那片僅有的土地盛放不了它們勃勃生機,這時候為了確保油菜開枝散葉,必須得間掉一部分。女人們開始間苗,這一點上,油菜都是包容大度的,都是兄弟姐妹,誰的生命在春天里結束,誰的生命在秋天里凋零,都不是很重要。間回來的油菜像是盛開在籃子里的盆景,郁郁蔥蔥,一片片葉子像是一朵朵盛開的綠色的花兒一樣散發(fā)著泥土的清香。
那時候蒸餃子,一般用黑面或者青稞面,因為蒸餃子費面粉,白面一般舍不得。女人們用溫水和面,水中化少許青鹽,面不但有了精氣神,而且有了淡淡的咸味。面和好了,先讓餳著,故鄉(xiāng)人叫死面,這和發(fā)酵的面粉相對而言的。
女人開始擇油菜,就要把粉嫩纖細的菜根去掉,有時候菜根都不用掐去,因為根部很嫩,洗干凈之后,用水焯一下,然后出鍋,把水捏干凈,切成碎末,放上鹽巴、花椒粉、姜粉等,然后把燒開的香油直接熗到調料上,最后再放點蔥花。這時候,故鄉(xiāng)人的黃芽蔥正好是最肥胖的時候,油菜看上去像是翡翠,而蔥花像是碎瓊亂玉,而黃色的嫩芽像是蜜蠟,餡兒看著色彩繽紛,挑逗著我們蓬勃的食欲。這時候面也餳得差不多了,女人們熟練地把面揉好,切成一個又一個的面劑子,揉成桃子樣的形狀,然后搟成一個小小的薄餅。這時候蒸鍋里的水開始滋滋響了,女人麻利開始包餃子,包好之后,在蒸架上抹點香油,餃子就開始列隊,像是被檢閱的部隊一樣,似乎喊一聲口令,它們就能夠聽從指揮一樣,看著俏皮的餃子和熱情的水蒸氣擁抱,蓋上鍋蓋,就開始耐心等待。
因為油菜嫩,只要面熟了,餃子也就熟了。過上一會兒,菜的清香就跟著水蒸氣滿屋子亂竄,從廚房跑到小院,從小院跑到整個小村莊,那樣的香味是藏也藏不住的。等到出鍋之后,一個個餃子就蹲在盤子里挑逗著孩子的食欲,孩子們歡天喜地,甚至臟乎乎的小手都來不及洗,吃一口,口舌生津,再咬一口,香氣四溢,菜的清香合著面的幽香,孩子們一口氣能吃好幾個。大人們還要沾點油潑辣子,紅紅綠綠中藏著生活的原汁原味,那就是舌尖上的美味,幸福就那么單純而又具體。尤其是落雨的日子,老天爺給農人們放假了,女人們就開始用水靈靈的菜蒸出香噴噴的美味。就那么簡單的飯菜,鐫刻著童年醒目的快樂。
當然,田間地頭,還長著一種野菜叫辣芥末,故鄉(xiāng)人把芥讀成了gai,這種野菜和油菜相比,油菜表面光滑,而辣芥末就表面上凸出了許多小疙瘩,似乎像是青春痘,那是純天然的,沒有人追肥,風雨就是最好的營養(yǎng)品。小油菜略帶點淡淡的甜,而辣芥末就有點辣,更有滋味。
一個夏天,春夏就在蒸餃子的期盼中悄然過去了。到了秋天,這時候土豆、白菜、蘿卜都是蒸餃子的最好的食材了,我們單薄的日子也像是餃子一樣圓潤而飽滿了。
而今,蒸餃子依舊是故鄉(xiāng)人的特色美食,可是再也不用眼巴巴等著油菜出地,等著辣芥菜出土了。人們生活好了,大肉白菜、牛肉胡蘿卜、羊肉芹菜等等各種餡兒都有,當然面粉也不僅僅限于黑面了,青稞面了,各種面粉等都可以百搭。故鄉(xiāng)人的日子過得像是蒸餃子一樣滋味綿長。
而今,偶爾回到老家,吃幾個蒸餃子,童年的記憶像是墻角的野花開得潑潑灑灑,像是門口籬笆墻上的牽牛花一樣,單薄而又詩意,豐潤而又圓滿。
□吳曉明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