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古城話羅川



羅川古城位于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永和鎮(zhèn)北部的四郎河邊,這里沃土平疇,阡陌縱橫,地勢開闊,琴山、泰山、藥王山、北華山“四山合圍”,形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南北疊起土崗,互相掩映,羅河從南山腳下繞城而過,集古、秀、奇、美于一身,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兵家必爭之地。
據(jù)史載,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朝廷即在這里設置陽周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羅水出于川”,遂改陽周縣為羅川縣,唐時改為真寧縣,清改為正寧縣,延用至今。羅川作為古縣城直到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遷置,后作為羅川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2005年羅川撤鄉(xiāng)為村,劃歸正寧縣永和鎮(zhèn)。這座設縣長達1500多年的歷史古城,是正寧歷史文化名副其實的“縮影地”,更是一個天然的歷史文化博物館,當?shù)刈怨啪陀小耙徊空龑幨罚氩吭诹_川”之說。
走近羅川,一條寬闊的川道豁然展現(xiàn)在眼前,抬眼望去,“原阜環(huán)擁,澗溝縈繞”,羅川古城池約有200畝大,高大寬厚的城墻上覆蓋著荒草,尤其是北面和東面的城墻完好無損,呈直角彎折圍繞。步入羅川村,首先撲入眼簾的是一對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鑄造的鐵旗桿,約有16米高,傲然挺立。這里原來是一座城隍廟,現(xiàn)在是羅川小學。這一對鐵旗桿就豎在城隍廟前。旗桿頂端各有一鐵鶴,分別背負“日”“月”二字,凌空展翅飛騰。鐵鶴之下有一小匾額,呈梯形,一面上書“七國保衛(wèi)”,一面上書“萬代屏藩”。其下有兩個方斗,相距約1米,方斗的四角各豎小旗,迎風飄揚。旗中有喻義“萬德吉祥”的“卐”字飾。在旗桿的中下部,懸有一副鐵鑄對聯(lián),曰“社薦雞豚留永日,旗翻熊虎待靈風”。旗桿一對,上細下粗,通身以雙龍纏繞,下端插入鐵獅背腹。兩尊鐵獅,雙目圓睜,兩側(cè)均有雕刻,工藝極為細膩精湛。
羅川村最著名的是“趙氏石坊”,位于羅川街道原路中軸線上,清官坊、天官坊、恩寵坊等三座石坊遙相呼應,氣勢恢宏。據(jù)史料記載,清官坊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天官坊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是朝廷為表彰曾任山東滕縣知縣、吏部稽勛司郎中的正寧籍“一代廉吏”趙邦清建造的。恩寵坊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是趙邦清為感念嫡母劉氏、生母高氏教養(yǎng)之恩建立的。這三座石牌坊以紅砂巖石為料,鑿磨鑲砌而成。柱石坊面,通體雕作彩繪,圖文并茂。明柱兩側(cè)雕作有石鼓,坊面浮雕有器物、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山水、云木、房舍、山水云煙,樹木花卉,庭院村落等等。還刻有“褒賜文林”“恩榮兩母”“豈弟遺蔭”“孟機歐荻”等文字,場景宏大,造型古樸,結(jié)構(gòu)嚴謹,刀法細膩,形象逼真,匠心獨運,令人嘆為觀止。從明迄今,越數(shù)百年,但至今雄姿不減,完整無損,傲然聳立。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筑占地面積約990.4平方米。
羅川村文廟大殿位于正寧縣第二中學院內(nèi)。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間(公元1341-公元1368年),重修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末毀于兵亂戰(zhàn)火。清順治年有重修,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都作過補修?,F(xiàn)存大成殿五間,坐北朝南,歇山頂,屋脊兩端鴟吻飾,斗拱結(jié)構(gòu)雙抄下昂,柱頭施卷剎。連同殿前平臺,建筑共占地1100平方米,保存完好。文廟大成殿前后有古柏兩棵,據(jù)考證,植于東漢時期(高15.5米,圍2.9米)雖然生長了1700多年,但仍枝葉繁茂,威武挺拔。文廟大成殿保存完整的建筑,對于研究元、明、清三代建筑風格的流變,及尊儒重教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位于趙氏牌坊西南側(cè)的趙氏祠堂建于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公元1627年)。它坐南面北,面闊三間,明柱磚木結(jié)構(gòu),斗拱平檐,頂鑲脊獸。內(nèi)墻壁鑲有兩方碑刻,其一是明萬歷皇帝為趙邦清題詞“堅持清白”碑刻,為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六月十八日立。其二是安南國(今越南)正使馮克寬為趙邦清題、隨從陳德懿書法“清清清”碑刻,為明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三月立。兩通碑刻除正文外,還有題款。對于研究明萬歷時期的人文歷史、社會情況有一定的價值。碑文書法蒼勁流暢,也有一定的觀賞價值。祠堂門口雕有一副明代留傳下來的對聯(lián):“負治國才品,許世以身,有功于國,有功于民,樹立卓著千秋業(yè);綜生平功績,大書祖事,或布在騰,或布在鄉(xiāng),嗣后流傳千百世?!边@是后人對趙邦清一生終其官場,不貪不賄,能以樸實立根基,以清廉樹節(jié)義的評價,也是他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
探尋羅川城,清晰的史料與滄桑的遺址,都是珍貴的。除此之外,留存的民居與煙火生息的居民,更是彌足珍貴。羅川村還有13處明、清時期民居,主要分布于三座牌坊街道的南側(cè),從北到南,從西到東,排布在每條巷道兩旁,共數(shù)十間,依坡就勢,參差錯落,古色古香,1000多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每個院落間有小巷聯(lián)通,有機地聯(lián)成整體。村中房屋的材料多以石材為主,輔以磚木。有的粗獷奔放,一派農(nóng)家淳樸風貌;有的精雕細刻,雕梁畫棟,于淳樸之中顯示著富貴之氣。而門牌號為“城關(guān)村180號”的路氏民居極具代表性,它是慶陽市目前保存現(xiàn)狀較好的古民居之一。該民居位于羅川古城街道南側(cè),占地面積500平方米,為四合院式民居。整組建筑坐東朝西,從建筑結(jié)構(gòu)看,應為清代晚期建筑。筑屋取材與做工考究,有木料、石塊、土坯和雕刻。路氏民居有單間二層門樓一座,廂房三間,廈房六間。門樓坐北向南,大門上有閣樓,閣樓為隔扇門,抹頭雕刻纏枝蓮一對;大門以上閣樓以下有兩排木雕,分別為一對雙龍抱“?!焙秃镒油?;另外一排雕刻四獅與麒麟玩繡球的景象。大門兩邊承重墻上分別有六塊磚雕,左面為仙鹿含草、仙鶴戲水和飛馬,右面為飛馬、孔雀戲牡丹和大象,每一塊磚雕四周雕刻蓮花瓣。門楣木雕為花草瑞獸圖案,兩山墻象鼻卷沿下各飾三塊瑞獸磚雕,圖案考究,雕工精美,第二層為木質(zhì)地板;三間廂房坐南向北,土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頂施青磚龍頭脊獸,木質(zhì)落地門窗,廂房門為隔扇門,隔扇由欞心、絳環(huán)板、裙板和抹頭組成,屋窗窗格為菱形。此外,羅川還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的里巷兩處,即書院巷、北華山巷,均充分反映了傳統(tǒng)營造方式和建造技藝。這些明、清民居、里巷,對研究明、清時期的村落分布、民居建筑均有較高的價值。
羅川自古風光秀麗,碧翠如黛,自然天成,美不勝收。這里勝景之奇、勝景之美,俯首拾來,凡領(lǐng)略之后,無不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在泰山之巔,羅川東西兩川猶如一匹白練;四面望去,峰巒疊起,在陽光之下若隱若現(xiàn),好似一幅圖畫。據(jù)《正寧史話》記載,早在明代,羅川就以琴山古洞、羅山兔穴、彭祖遺丘、浮屠遺址、橋山陵寢、靈湫古祠、陽周古城、果老幻墓這“八景”而名揚天下。后有新增岳山曉翠、石門排翠、龍門天險、古剎荷池、雙河柳色五景,由原“八景”增為 “十三景”。比如琴山,因山形如古琴,四周喬松蔭郁,芳草萋萋,風來水聲松濤相間,蔚為壯觀。因城南有一古洞,相傳每當清風徐來,洞中恍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之曲而得名“琴山古洞”。又如泰山,因其高聳入云,地勢險要,兩峰秀峭,嵯峨并峙,山色青翠,云霧繚繞,煙火彌漫,自然天成“時絢山光裁五色,忽迷空翠落入霞”之美景,人稱“泰山拱翠”。
在羅川,還流傳有唐玄宗夢會群仙于“籮底”、派使者于此“圓夢”,并掘得27尊玉質(zhì)真人像,因而改羅川縣為真寧縣的優(yōu)美傳說。流傳有唐肅宗駐陛羅川城,攜愛妃張良娣在泰山廟拈香求子,并在唐臺品吸旱煙,從而使當?shù)靥禺a(chǎn)“羅川曬煙”美名遠揚的佳話。這里還流傳有四郎兄弟帶領(lǐng)百姓治理羅河的動人傳說;這里民風淳樸,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日,泰山廟均舉行盛大的廟會。民族文化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傳承、保護。
羅川這座既是歷史文化名城,又具革命傳統(tǒng)的古城,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此探古尋幽,暢懷抒情,成為慶陽市著名的旅游景點。
□師正偉
版權(quán)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zhuǎn)載稿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