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蘭州新聞網(wǎng)

首頁| 蘭州| 新聞| 政務(wù)| 房產(chǎn)| 旅游| 汽車| 教育| 財經(jīng)|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業(yè)| 企業(yè)| 蘭州日報| 蘭州晚報| 全媒體矩陣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文化>每日分享> 正文

臨涇,那方渾厚壯美的塬

2021-12-18 08:48:28 智能朗讀:

從鎮(zhèn)原縣城出發(fā),沿著柏山公路盤山而上,行至8公里處的山頂,我們的視野變得豁然一亮,眼前呈現(xiàn)出的一片廣袤的平原,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臨涇塬。

站在臨涇塬制高點放眼望去,渾厚壯美的黃土高原自然地貌,如巨龍盤延在潛夫山脈之上。

茂盛的莊稼是臨涇塬上美麗的圖騰,鮮花綠樹把這塊平坦坦的塬面裝點的如詩如畫。

在這塊肥沃的大地上,早在四千年前,周先祖在此“教民稼穡”,開啟了華夏農(nóng)耕文化的文明。

行走在墚峁交織的塬邊,視野中出現(xiàn)的景觀與黃土渾然一色,依山崖而建的窯洞莊園一如時代的畫板,鐫刻了臨涇塬滄桑的經(jīng)歷,書寫了黃土高原人們祖輩繁衍的歷史。

古老的窯洞仿佛是黃土高原上深邃的眼睛,張望著這廣袤神奇的世界;每一孔窯洞里都有不平凡的經(jīng)歷,深沉的憧憬。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臨涇塬是東漢政論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王符故里。

王符曾在此隱居著書,著作故名《潛夫論》。

臨涇塬因王符而章顯?!稘摲蛘摗肪Z格言,蘊玉藏珠,往往歷久而彌新,至今仍能啟人心智。受王符文化熏陶,臨涇塬的人們崇文重教,這里民間流傳著一句雖土但富有哲理的話“家中黃金有斗量,不如送子上學(xué)堂”。至今,每逢年過節(jié),臨涇塬的人還保留著莊重的傳統(tǒng)拜師習俗,民間藝人們則對老師行神圣的“拜師啟智禮”。人常以“柜中金銀終有盡,書畫足可雅家風”為榮,素有“家家有字畫,戶戶掛中堂”的風俗。

廣袤的臨涇塬,沉淀了多彩和厚重的民俗文化。門庭文化也是臨涇塬一種靚麗的風景。

門庭文化其實是一種家訓(xùn)文化,或是立家宣言,先人們留給后人的格言和警句。匾額一般請名望的書法大家題寫,最常見的是“耕讀傳家”、“家和萬事興”等勵志名言。

近年來隨著居住的條件越來越好,那些古老窯洞民居形式已逐漸消失,但這自秦漢以來延綿二千多年先祖遺風的獨特門庭文化,依然存在。

臨涇塬是一方文化厚土,一年四季莊稼人在勞作困乏之際,就會不自覺地唱起民歌,人間的悲歡,亦用歌聲涵蓋了所有勞動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臨涇人民口口相傳的小曲調(diào),積淀下了許多動人的歌曲,其中勞動號子(打夯、碾場、吆豬、喚羊等)就是最美妙的旋律之一。如今在臨涇塬流行的民歌如《十勸郎》《采花》《凍冰》等,它雖然與周邊的民歌大同小異,但臨涇塬流行的民歌以聲音纖細清亮更具有鮮明的特色。

鎮(zhèn)原的銅桿嗩吶,臨涇塬的演奏更是獨具特色,它雖與鎮(zhèn)原其他地方嗩吶同宗,但它不同之處則是吹鼓手使用的嗩吶桿出氣孔間距長,而發(fā)出的音色高昂宏亮、清晰悠揚、遠聽嘹亮、近聽不噪,而聞名。

臨涇塬曾經(jīng)是古絲綢之路滿載輝煌大道。秦漢時期,從長安出發(fā)的駝隊,一路向北,西出陽關(guān)。趕駱駝的腳戶,沿著蔚茹水河岸一群群從臨涇塬腳下走過,留下一串歪歪斜斜足跡;遠去駝鈴聲聲消失在塞外大漠孤煙中,趕駱駝人孤僻的心靈,是否能安全返回。一份牽掛,默默無聲的關(guān)懷,被民間的藝人編進地攤社火詞中、燈影戲中,讓戲曲延續(xù)麥子塬興衰榮辱的故事。

登高望烽火,誰謂塞塵飛。臨涇塬是歷代軍事重要的前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是兵家必爭之地,臨涇境內(nèi)那些烽火墩、從千里關(guān)外傳遞著邊關(guān)的軍事信息。在地勢平坦的麥子塬,平地兀立的烽火臺單線排列,十里一墩,于是這里就有了一個以烽墩間距而名的村莊——十里墩。

這是一片亙古不變的土地,在滄桑的土地上,歷代英雄拔劍向天,群雄逐鹿,在這里翻起歷史峰火云煙。

臨涇塬的民間古今傳說中,十里墩的烽火臺是東漢時期董卓平定羌亂時的指揮臺,董卓到此,是否與同一朝代,在麥子塬隱居的政論家王符邂逅相遇?然而,歷史記載中,似乎沒有一點說明。

臨涇古來稱麥子塬, 關(guān)于金大定二年的麥子塬之戰(zhàn),《宋史》有記載,麥子塬之戰(zhàn)遺址,是否在今臨涇塬,雖然在文史中尚無定論。但是麥子塬宋金時代的麥子塬之戰(zhàn),在鎮(zhèn)原民間傳說的故事很多。至今臨涇塬的新堡、岇塬、石羊等村散落遍地宋代的殘磚斷瓦;以及民間種種傳說,宋代此地有過金戈鐵馬大戰(zhàn),宋代的麥子塬之戰(zhàn)是否就在此,亟待專家考證。

遠去的馬蹄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一堆堆戰(zhàn)火變成一道道暮色漸漸逝去。

“只將清靜為真樂,合位春秋歲八千?!苯?jīng)歷苦難的人們渴望有一個清平的世界,于是那些虔誠的佛門弟子,道教信士們便把一腔和平的信念都寄托于神靈庇佑,在麥子塬上建造了一座清凈庵;一座平凈庵。

臨涇塬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有粗獷雄渾的高原風貌。1909年美國著名探險家,羅伯特·斯特林·克拉克,帶領(lǐng)一支36人的考察隊,沿著古絲綢之路,在中國最衰敗的時候,從山西太原出發(fā),穿越陜甘,在西北黃土高原進行了一次長距離的科學(xué)人文考察,考察隊經(jīng)陜西富縣進入合水,經(jīng)西峰、太平,涉過交口河,從臨涇塬的唐洼、包莊、毛家鋪,進入鎮(zhèn)原縣城,克拉克詳細記錄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神秘與輝煌,并把這里介紹給世界,鎮(zhèn)原縣最早的氣象記錄,也是克拉克從這里開始。

渾厚壯美的臨涇塬,既是一塊文化沃土,也是一片紅色的熱土,這片黃土塬,涵養(yǎng)了浩氣千秋的革命精神,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臨涇人民以極大的革命熱情,義無反顧投身于革命事業(yè),1935年紅二十五軍經(jīng)過臨涇,給群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前清進士焦國理老人寫下了一副大紅對聯(lián):“紅光遍天下,保護善人君子;軍隊援國家,鏟除土豪劣紳,”并貼在大門上,表達了廣大群眾對紅軍的擁護和信賴。

沃野平疇的臨涇塬,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豐饒而美麗。仿佛一條靈動舒展的綠色長卷,任由時代之筆盡情寫意。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黨的富民政策,臨涇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lǐng)導(dǎo)下;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經(jīng)濟和社會各項事業(yè)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不再為生計而發(fā)愁,正如臨涇鎮(zhèn)石羊村轉(zhuǎn)院地攤社火春官張元印詩曰:

地攤社火地作臺,

演員都是莊稼漢。

只因生活得改善,

把人樂的唱亂彈。

臨涇,那方渾厚壯美的塬,古老而新的土地,流淌著潺潺的時光,承載著濃濃的鄉(xiāng)愁。

□秦克云

來源: 蘭州日報

關(guān)閉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免费,婷婷五月天久久中文,亚欧无码vs在线观看,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