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鞭 催馬 運糧忙
□資料照片
在夜幕降臨的傍晚,我佇立在陽臺上,一曲《揚鞭催馬送糧忙》樂曲如約飄至,聽著這首激情奔放的旋律。瞬間,那個年代農(nóng)民交公糧熱火朝天的場景,像放電影一樣一幕接著一幕……
俗話云:秋夾著伏,熱得哭。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田野里呈現(xiàn)一派豐收的景象,雙搶進入了尾聲,秋征工作拉開了序幕。到了交公糧的日子,各家各戶都會趁天氣晴好的日子將家里的稻谷拉出來暴曬一天半載的,我家也不另外。大清早,全家人傾巢出動,分工合作,奶奶帶著我和妹妹鋪蓬田、搭排鋪(方言意為曬谷粒的工具),母親帶著姐姐在堂屋里將稻谷裝入一筐一筐的籮兜(方言意為裝東西的工具),父親和爺爺兩人一組,將堂屋里裝好的稻谷抬出來倒入蓬田和排鋪,再將黃澄澄的稻谷鋪展推平,這是我們家收成最好的一片稻谷。那顆顆飽滿、粒粒壯實、干凈勻溜的稻谷,在驕陽下被曬的焦干,但爺爺還是唯恐未干透倒入大糧庫后反潮,只要谷粒表面還發(fā)白,他就不斷用筢子在稻谷上翻來推去,不時放入口中幾顆用牙咬一下,聽到那嘎嘣的脆響才真正放心。待夕陽西下,全家人又趕緊將曬了一整天的稻谷裝入籮兜或麻袋,第二天向公社糧站交公糧去。我們村繳糧點叫“三合糧站”,離村子不遠,步行30分鐘就到了。
清晨,阡陌的小道上,全村男女老少要么挑著要么背著一擔擔沉甸甸的稻谷,邁著穩(wěn)健的步伐,像舞龍燈的一樣,一家接著一家,一撥接著一撥,蔚然壯觀如田野里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個個揮汗如雨,人人笑逐顏開,干勁倍增,你追我趕,誰也不甘心落后,抄近路向糧站的方向奔去。
先前到的農(nóng)戶一進糧站,搶先把籮兜擔子歇在磅前排隊等待質(zhì)檢。他們一路負荷前行,累得氣喘吁吁,熱得口干舌燥,有的男人索性靠在墻角陰涼處一邊用草帽扇風,不到一袋煙的功夫已經(jīng)開始打鼾;有的女人則跑進糧站廚房里,在水缸里舀一瓢涼水咕咚咚灌進胃里;還有的人跑到糧站熟人房間里倒杯茶水解解渴。糧站大門一開,交公糧的農(nóng)民魚貫而入。較偏遠離公路又近的農(nóng)戶,幾家顧一輛小四輪拖拉機,車廂里碼著整整齊齊的蛇皮袋,麻袋上坐著幾位戴著草帽的老農(nóng),一輛接著一輛冒著濃濃的黑煙突突……駛進糧站大院。有的農(nóng)戶在自家自行車后座兩側(cè)及后座橫梁各捆一袋稻谷,公路上自行車一輛接著一輛,丁零零的自行車鈴聲不絕于耳。而附近的農(nóng)民挑的挑,馱的馱,紛至沓來,接踵而至。不到正午時分,糧站的水泥場地上堆碼著一擔挨著一擔的籮兜,大一堆小一堆的蛇皮袋,把糧站大院擠得水泄不通。
在農(nóng)戶急切的盼望中,糧站的工作人員開始驗收。兩個糧管所的干部戴著草帽,耳朵上夾著香煙。在我們孩子們的眼睛里,這兩人可神氣了。他們手里拿著一根明晃晃的一頭尖一頭是開槽的空心鋼管,走到每家農(nóng)戶跟前,對準裝稻谷的麻袋,尖頭的那一端“噗”一下扎進麻袋中,另一端就會流出干爽的十幾顆金黃的稻谷。檢驗人員用兩根指頭撮起幾顆稻谷放進嘴里,嚼了嚼,以此檢驗稻谷的干燥程度。如果能聽到嘎嘣脆響的算一等、咬下去感覺皮根的算二等,聽不到響的則要拉回去重曬。如果檢驗員皺皺眉頭,憑口感覺得稻谷軟軟的,說明整個麻袋中還有很癟的谷粒。驗級通過的,質(zhì)檢員會說:“過磅去吧”。農(nóng)戶笑嘻嘻的便肩扛背馱地把一袋袋稻谷扛到秤上過磅,過完磅還要拉到糧庫跟前,那時已經(jīng)有了皮帶傳輸機,只要把麻袋扛到傳輸機上,就被運到糧庫的頂部,上邊有工人將稻谷倒入庫中,遠遠地把麻袋拋下來。如果傳輸機出現(xiàn)故障,農(nóng)戶們還得順著一根架在稻谷上的長長的木板,聽見他們有節(jié)奏地喊著號子,扛到最高處,把稻谷卸下。傍晚時分,收購公糧也接近尾聲。順利交公的農(nóng)戶,那神氣勁像是獲得戰(zhàn)斗勝利的勇士;未通過驗收的農(nóng)戶,則垂頭喪氣打道回府。
記憶中,看著汗水順著父親黝黑的肩膀流下,他從脖子上取下毛巾,用力擰了一把,那毛巾像剛從水里撈上來一樣,大量的汗水被擠了出來,浸濕了腳下的地面。父親用毛巾抹把臉,從褲兜掏出一元錢,讓我和妹妹買冰棍兒,還特別不忘叮囑一句:“我不渴,你倆吃吧!”而我和妹妹總是買回來三個冰棍兒,和父親一人一根,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大汗淋漓后吃一根冰棍兒,再也沒有比這種冰涼甜蜜的味道更美的了,讓人渾身上下,從內(nèi)到外都透著舒爽的絲絲涼意。當時覺得他們真辛苦,但我看到他們的表情分明是輕快的、欣喜的,小小的心靈里對他們有了崇敬感。
從2006年開始,種田的農(nóng)民不再向國家交公糧。從此,農(nóng)民不僅種田不交農(nóng)業(yè)稅,而且政府每年返補糧種補貼,極大調(diào)動了種田人的積極性。在我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農(nóng)業(yè)稅,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公社糧站成為過去,悄悄地走進農(nóng)耕社會的博物館。
回望那段經(jīng)歷,讓人感慨萬千。我們的先輩用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為我們換來了今日的幸福,我們要懂得珍惜,更不能忘記祖宗的恩德和不易。老一輩那認真負責的做事態(tài)度和風雨中的百折不撓還有頂著大太陽耐心等待的堅強意志,砥礪了我吃苦耐勞的品性,有了這樣的品性,人生路上的所有苦難也就顯得坦然了。
其實,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何嘗不是耕種呢,有耕耘、有流汗,才有收獲的喜悅。
□楊 東
版權(quán)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zhuǎn)載稿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