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古城許三灣
許三灣距張掖市高臺縣城約30公里。
清晨的風帶著些許的寒涼,在戈壁灘停留、徘徊,戀戀不舍地打著轉(zhuǎn)兒,揚起沙塵、再把它拋撒、摔落。仿佛安撫這片孤獨的戈壁,親吻寂寥的荒漠,舔舐帶著傷痕的土墻、碎瓦,殘垣斷壁。
戈壁灘的石頭是灰褐色的,一塊緊挨一塊。戈壁灘的沙礫是灰黃色的,一粒壓著一粒。它們密密麻麻,擁擁擠擠,鋪排成一個個龐大無比的傳說,延續(xù)著一個又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故事。河西走廊,這塊漢代以來中原王朝經(jīng)略西北的咽喉要地,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千年前的輝煌,雖然已經(jīng)湮滅,但殘存在這里的烽火燧燉、古城遺址,是歷史留在河西走廊的縮影。
山風習習,天高云淡。亙古的戈壁沉寂空曠,猶如孕育了歷史的子宮,那斷墻、殘瓦,仿佛已逝的生命。置身此地,感覺思緒伴隨靈魂被某種聲音牽引著,召喚著。輕輕走進殘垣斷壁的城池,唯恐驚擾了遠古的先民,不經(jīng)意間觸碰到殘?zhí)掌撸瑪?shù)千年前鍋碗瓢盆的生命之音便哄然作響。
與祁連山遙遙相望的許三灣古城遺址,坐落在戈壁灘上,忍受著風霜雨雪的剝蝕。數(shù)千年前卻在絲綢之路古道的畫卷里,占據(jù)著顯赫位置。我的眼前是搖曳在風中的灌木、小草,它們?nèi)缛狈I養(yǎng)的老叟、幼童,低頭、彎腰,那一個個單薄的身子,凝聚成戈壁灘蒼茫的風景。那蕩蕩悠悠的黃色,一墩墩駱駝刺、一簇簇蓬蓬草,以及葉子單薄的鞭馬、碎花仿佛先民們?yōu)槲忆伻龅耐ㄍ鶗r光深處的通道……
自人類的腳步光顧祁連山下,馬背民族與農(nóng)耕文明的沖撞從來就未停歇。當黨項、匈奴、鮮卑、突厥、回鶻、羌、吐谷渾、吐蕃等,在弱水河畔繁茂的草原上游牧、遷徙,同鋤禾民族一次次的交往、征占、融合、排斥。一場場的激戰(zhàn),由分裂、統(tǒng)一,演繹、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西部特質(zhì)的民族、歷史、風俗和文化。
我努力復原千年前古城的喧囂、繁華。然而,碎了的陶片,讓我無法拼湊一個完整的陶罐,斷裂的瓦礫,使我難以想還原建筑風格獨特的古城原貌。陽光直曬的片瓦,殘?zhí)展陋?、傷感,比時光還老的砂石、土坷依然沉浸在千年前云煙漫卷的蛩音里。
當游牧在北方草原的一個個弱小民族,大月氏、大宛、烏孫等被日漸崛起的強盛民族匈奴蠶食、收攏、統(tǒng)并。強勢彪悍的匈奴控制了整個河西走廊。從此河西走廊成為匈奴民族政治、經(jīng)濟及政權(quán)中心的集中地。
清風無情地掀起一股沙塵,天際成為幾道起伏的弧線,太陽迷茫黃潤,絲絲光線蒼涼,凄迷地映照著古城。許三灣歷史的大門就這樣被正午的風給吹開了。
自從匈奴驅(qū)走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后,匈奴單于把河西走廊分為東西兩段,分別封給匈奴首領右賢王的屬下休屠王和渾邪王,兵力多達十幾萬。他們往西預想控制西域三十六國,往南妄想與西羌部族結(jié)成抗?jié)h聯(lián)盟。大漢王朝明白,在中原與草原的利益關(guān)聯(lián)中,河西走廊起著承接貫通的作用。要想爭取西域各國,首先要打通河西走廊這條重要通道。具有遠見的漢武帝仿佛看到了一個有著很多內(nèi)容,并有一定戰(zhàn)略空間的西域地區(qū),正在等待著有雄才的政治家和戰(zhàn)略家在治理和發(fā)展。大漢王朝經(jīng)過精心的籌劃和準備,決心收復河西走廊。自此,河西走廊拉開了攻伐征占的序幕。
公元前126年的夏天,歷盡艱辛萬苦,九死一生的大漢特使張騫,在出使西域十三年后返回漢朝。雖然此次西行他沒有說服大月氏連漢抗匈,但是張騫卻帶回了匈奴和西域諸國的重要情報,以及西域地圖,更重要的是讓大漢王朝更加認識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漢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兩進河西,擊敗匈奴休屠王、渾邪王奪取河西起,到漢桓帝元嘉元年止,發(fā)生在河西地區(qū)的大中型戰(zhàn)事就達23次之多。漢朝和匈奴圍繞著河西走廊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廝殺,拼搏、爭戰(zhàn)。漢朝在驃騎大將霍去病的率領下三次橫掃河西走廊,曾稱霸北方草原最強悍的匈奴民族,在“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钡谋杪曋腥谌肓算筱蟠鬂h。
漢朝收復河西走廊后,充分利用這里的地理特點,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措施,極大地增強了河西的軍事防御能力。
河西走廊溫和的氣候,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有利于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漢朝政府通過不斷的移民,同時充分利用河西豐富的水資源修筑溝渠,興修水利,大大提高了河西走廊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武威、張掖、酒泉成為糧食產(chǎn)區(qū),確保了河西地區(qū)的戰(zhàn)爭所需。朝廷不斷將犯罪人員及其家屬充邊屯田,補充勞動力,實現(xiàn)河西地區(qū)以耕養(yǎng)戰(zhàn)的目的。
由此可見,許三灣古城,既是民意的需求,也是戰(zhàn)略的需要。它雖然在規(guī)模上遜色于駱駝城,但其建筑和防御體系是同一時代的布局風格。
漢朝依托河西的地形修筑要塞,元鼎六年筑令居塞,元封四年修建酒泉、玉門塞防,自東而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設施,有效隔絕了匈羌之間的聯(lián)系,使其成為漢朝向河西輸送兵力和物資的交通快線。至此河西走廊在歷代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中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是重要的軍事前沿陣地,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許三灣古城前有雪山做屏障,后有開闊的戈壁為依托,它與駱駝古城相依相連,既是絲路古道的驛站又是重要的防御機構(gòu)駐地。
許三灣古城的朝陽從彌漫著硝煙的戰(zhàn)火中升起,又在融合寧靜的黃昏落下。遠處縈繞著斑斑點點綠色的樹林,將四周的風景點綴的成熟、透亮。慢行于古城之中,我仿佛在時光的長廊里穿行,我的面頰被幽幽涼風吹拂,我立刻感受到古詩中朔方塞外給人的那種荒涼。撥開歲月的窗紗,我看到來自西北的長風鼓動著獵獵旌旗,裹挾著金戈鐵馬,越過雪山草原,馳騁在戈壁大漠。那一座座亭臺(烽火臺),路障(壕溝),城池雖然風燈殘年,卻屹立不倒。留在它們身上的記憶,是邊境防御系統(tǒng)不可缺少的結(jié)構(gòu)建筑。那不斷升起的狼煙,震天動地的喊殺聲,以及矢石如雨的慘烈和馬革裹尸的悲壯。
忽地一股粉塵揚起,我看到的是宏偉的城墻,威嚴的門樓,輝煌的宮殿。飛檐翹角的民居鱗次櫛比,大街小巷行人摩肩接踵。飄搖著小旗的酒肆、茶樓里悠閑自樂的食客舉杯換盞。肅穆莊嚴的廟宇吟誦著世人無法弄懂的梵音妙語。粼粼而來的馬車,風塵仆仆的駝隊滿載而歸。金發(fā)碧眼的使節(jié),滿面春風的商賈在古城歇腳、停留……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是風沙的侵蝕,是水源不足?許三灣古城留下了前輩人生活的痕跡,漢代的殘骸如皺紋般印在土墻的縫隙里,魏晉生活的畫面在古城廢墟上來回穿梭,明清時代作為邊塞守御千戶所,被史書反復抒寫。如今的許三灣古城雖被荒廢擱置了,但,它在歷史長河中所擔任的重任被后世永遠銘記、追憶。
歷史為許三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一頁頁翻過,有悲壯、有感慨,有激動、有失落,讓人欣慰的是,燦爛的西部文化的文脈,在這里游弋著并散發(fā)著無極的精魂。河西走廊的歷史在雪山之下升華著,并燦放著耀眼的光芒……
□滕建民
版權(quán)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zhuǎn)載稿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