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副刊 “蘭山”之上的風景
《蘭州日報》副刊伴隨著《蘭州日報》的創(chuàng)刊,從1993年誕生至今,30年來,日月流轉,幾代副刊編輯初心不改,力爭打造本土媒體一流文學園地,在國內媒體、本地媒體近年大幅裁減副刊版面的趨勢下,始終堅守并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副刊陣地,突破困局,逆流而行,不斷改造升級甚至擴容副刊版面,錘煉新、老作者群體,使得副刊內容更加貼進現(xiàn)實、符合讀者和社會需要。
發(fā)軔《蘭州日報》副刊最早開設了“綠地”、“讀書”、“人生之旅”等多個特色???,欄目設置有“蘭州夢華錄”、“小說連載”等,“蘭州夢華錄”刊發(fā)了許多第一手的有關蘭州歷史文化的文章,作者如蘭州大學外語系何天祥教授、歷史系安守仁教授、中文系趙浚教授等。為提升編輯能力,還邀請本土知名作家充實編輯力量,有匡文留、匡文立姊妹,鄧明、鳴弓等。
發(fā)展 2001年,全新的“天天副刊”出現(xiàn)在《蘭州日報》上。它涵蓋上半版“天天頭題”、“七日談”“三言二拍”等欄目,“天天頭題”刊發(fā)有關蘭州本土歷史文化類的名家文章,是副刊中的文化重頭戲?!捌呷照劇笔恰短m州日報》延續(xù)已久的一個名欄目,一周設置一個社會熱點話題,和讀者頻繁互動,刊發(fā)讀者、作者的小言論,聚集關注度,加強正面輿論導向。由于話題點位設置恰到好處,讀者參與度很高。那時的“天天副刊”占據(jù)《蘭州日報》上半版面,下半版則有“城市記憶”、“讀書”、“家事”、“綠地”、“新語文”,隨后又增加了“讀博”,選取知名博主關于社會熱點的評論文章刊發(fā)。
2012年,“天天副刊”改名為“蘭山”副刊,蘭山是蘭州有代表性的一座山脈,取名“蘭山”意即表達搭建本土的欣欣向榮的文學平臺。
而立 “蘭山”副刊沿用“天天副刊”每天都有副刊的模式不變,擴大了版面,將以前的半版刊發(fā)模式,變?yōu)檎婵l(fā)。設置有展現(xiàn)西部人文歷史文化的“人文”,反映城市古往今來的“城事”,刊發(fā)高品質散文作品的“美文”,培養(yǎng)藝術學養(yǎng)的園地“藝苑”。后又增加了本土詩人的詩學精神家園“小品”。
從“天天副刊”到如今“蘭山”副刊,《蘭州日報》副刊欄目更加細化,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更加貼近蘭州城市脈搏,映射蘭州城市發(fā)展。已經成為全面配合蘭州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一方重要的文藝陣地。
目前,《蘭州日報》副刊是本土媒體中品種最全面、版面最多的副刊,深為讀者和文學愛好者乃至專業(yè)作家認可。
《蘭州日報》還曾以副刊為陣地,先后推出過“愛家鄉(xiāng) 愛蘭州”、“改革開放三十年‘我愛蘭州’”、“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暨鐵橋百年·百年鐵橋與蘭州”、“十年后的新蘭州”、“改革開放四十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征文活動。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歡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