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當兵變”威震甘陜


在全國上下歡慶建黨100周年之際,結合正在全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6月13日一大早,我們從蘭州驅車前往600多公里外的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探尋紅色足跡,瞻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當年領導“兩當兵變”的遺跡。
新近落成的兩當兵變紀念館高大莊重,寬敞的前廳三面都是反映兵變情景的大型浮雕,兩旁擺放著中共中央宣傳部、共青團中央、蘭州戰(zhàn)區(qū)等敬獻的花籃,共設三個展廳,通過大量的圖片、實物、雕塑和影像視頻,真實地再現了1932年4月,由習仲勛等領導發(fā)生在兩當,震撼了整個甘陜的兵變大事件。
1913年出生的習仲勛同志,從小就接受革命思想,樹立了遠大的革命理想;1928年春因參加愛國學生運動,遭國民黨當局關押,在獄中他堅貞不屈,被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初,年僅16歲的他,被中共陜西省委派到長武縣楊虎城部的警備騎兵第三旅三團二營,與該營的共產黨員接頭從事兵運工作。從此,就開始了他在陜甘地區(qū)革命斗爭的生涯。
打入該營后,習仲勛同志顯露出了高超的領導才能和斗爭藝術,他立即和共產黨員李秉榮、李特生三個人成立了黨小組,并在黨小組的領導下開展兵運工作。他們確立了“在發(fā)動士兵進行日常斗爭、促進士兵革命化的基礎上,發(fā)展組織,團結士兵,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工作方針,提出“反對軍閥戰(zhàn)爭、擁護紅軍”的口號,成立了“紅軍之友”社;還在該營積極發(fā)展黨員,擴建組織,隨后又成立營黨委,大家推選他擔任營黨委書記。
1932年初,19歲的習仲勛得知二營要開往甘肅徽縣與一營換防,便立即召開營黨委會議,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好機會,決定趁換防之機舉行兵變;他們派人前往西安,向陜西省委匯報。省委同意了兵變計劃,并派省軍委秘書劉林圃為特派員協(xié)助兵變。4月2日,習仲勛等當機立斷利用部隊開拔之機,槍斃了三個反動連長(營長逃脫),毅然率領全營300多人在兩當舉行起義,并將起義部隊拉出去與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會合,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第五支隊,習仲勛為政委。隨后又與劉志丹等同志創(chuàng)建南梁、照金等陜甘邊區(qū)革命根據地,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1934年11月,21歲的習仲勛當選為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主席,成為名符其實的“娃娃主席”;1935年9月,他和劉志丹等一大批領導干部在錯誤肅反中被王明路線的執(zhí)行者關押;黨中央和毛主席到達陜北后,他們才得以釋放平反;而后他出色地組織領導邊區(qū)軍民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軍事、政治和經濟斗爭,正確貫徹執(zhí)行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贏得了黨和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戴;1943年1月,毛澤東同志親筆為他書寫“黨的利益在第一位”題詞予以表彰,這不能不使人敬佩。
“兩當兵變”成功地將國民黨軍隊中三個連300多名士兵改編成革命武裝,雖然人數不是很多,但意義非常重大,它震驚了陜甘國民黨當局,打亂了國民黨軍隊的部署,有力地支援了陜北的革命斗爭。它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地區(qū)領導的一次武裝兵變,也是在甘肅發(fā)動較早的一次武裝起義,從而挽救了這塊在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使之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兩當兵變”也喚醒了隴原人民,鼓舞了革命斗志,播下了紅色的火種,使貧苦人民認識到了翻身求解放的道路,懂得了為什么要革命和怎樣革命,同時也鍛煉和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革命骨干。
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定的理想信念,頑強斗爭不怕犧牲的精神,始終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所建立卓越的歷史功勛深深地感動著我;我在想,今天我們只有把先輩們開創(chuàng)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傳承好、發(fā)揚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聽黨話、跟黨走,才是對他們最好的緬懷。為了表達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我特意買了一面小黨旗,在雕像前拍照留念,并在電子留言屏上書寫了“先烈精神永存”以作紀念。
□劉蕓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